2005年总第164期

肯做事与会做事

肯做事与会做事

时间:2005-11-04 10:2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几位友人相聚,无意间提到了当官者做事的话题。
  在我国,县、市两级行政区域是一块特别能做事的地方。在这两级当官,就是“干活”的差使。我长期在县、市工作,成年累月忙忙碌碌,常常连自己都记不清一年到头干了些什么事。自己在县、市主政时,口头上也常讲,当官者不仅要肯做事,还要会做事,要尽力将好事做好。但对诸如怎样才算“肯做事”、怎样才能“会做事”这类问题,却从未作过深入的思考。有时,偶尔遇到一些难忘的事,或是办砸了事,也会留下点记忆,长一点见识,也都是些零零星星的碎片。友人们的议论,无意间勾起了我将留存在记忆中的这些碎片收拢起来的兴趣。
  说到肯做事,我以为关键是要真心想做事。据我的观察,在县、市领导干部队伍中多数人是真心想干事的,但也有一些人的心思却并没有放在做事上,他们做官的念头很重,一心想着做更大的官。这两类人在为官处事上是截然不同的。
  大凡老实做事者,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到哪里,都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做事,而且一心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
  而那些一心想着做官的人,也可能会做些事,有的甚至会十分卖力地做事,还会催逼下属拼命做事。但他们做事,纯粹是给人看的。一方面做给上级看,企图以此博得上级的赏识;另一方面也给公众看,想以此赢得好名声,其目的都是为了升官。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做给上级看的,因为只有上级才是真正掌控其仕途命运的人。为此,他们要花很大的精力用在观测“风向”和揣摩上级领导的意图上。一旦摸准了,即使脱离实际、不合民意,也会拼命去干。这类人往往急功近利,热衷于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不惜劳民伤财、弄虚作假。他们还大多善于钻营,有一套娴熟的媚上、惑众功夫,而有些领导者和一般不知情的公众一时又难以看清他们的面目。因而,这类人在一段时间内往往混得比较得意。
  最典型的,就要数那位因贪污受贿而被处以极刑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了。一次酒后,他曾私下对其亲信赤裸裸地讲,“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要让我(领导)看到政绩”。此人历来就是这么干的。有人反映,早在他当生产队记工员的时候,“每次只要上级领导前来,总能看到他比别人更加卖力地在做事”。后来在县里当官的时候,他也“很少在晚上10时以前睡觉,星期天也常常不休息”,由此赢得了当时的地委书记的赏识,认为此人“勤勤恳恳、务实肯干”。而且,他搞起形象工程、弄虚作假以及钻营这一套花样来,就如赌徒一样,可以不顾一切,胆子特别大。就是靠了这一套,他从生产队记工员起步,一步一步爬到了副省长的高位。目前,生存王怀忠这类角色的土壤依然存在,干部制度改革还应着力为真想做事的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必须从制度上更有效地制约住那些一心只想做官、不想真心做事的人,不然遗害无穷。
  肯做事,不一定会做事,也不一定能将事情做好。就我来说,在从政路上,我常常做错事、做傻事,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和不懂的事,还经常碰到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可以说是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中走过来的。我想,类似我这样的人,可能并不在少数。所以,如果不是因为特别能干、或是过于自负,一般很少有人会公开说自己很会做事。我以为,所谓会做事,不仅要有做事的本领,还要能善于坚持不断地学习。俗话说做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不错。
  在一个地区当官做事,选择做什么事很重要。这里,有一个如何把握长远和眼前、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的关系问题。只顾长远,不考虑眼前,公众看不到明显变化、群众得不到实惠,上下都不会满意。但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一味急功近利,甚至竭泽而渔,即使风光一时,最终必然遭人唾骂。只有在认认真真抓好当前的同时,又筹划好长远,并扎扎实实地为地方的长远利益打基础,这才是真正做事、真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真有水平的体现。
  做事,有兴利,也有除弊。一般讲,兴利相对容易,而除弊则要艰难得多。因为除弊势必侵犯一部分人的权利,也就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阻挠。所以,在下决心除弊之前,首先要摸清可能受到损伤的面有多宽,阻力有多大,有没有条件加以排除,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轻率动手。而且在动手前和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取得上级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一旦动手,决心要大,不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力,也要一抓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会留下许多后遗症,自己的威信丢掉不说,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
做事,要善于乘势。对所办的事,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做, 时机把握很重要。这种时机,既包括大的环境,即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也包括本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物质条件,还包括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说迟了,干晚了,失去机遇,贻误大局;说早了,办早了,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不仅事情难以办成,而且自己还可能受累。把握恰当的时机,乘势而为,这是一种艺术。有些大事、难事,或是认识不很一致、但又急需做的事,还要会借势。也就是要善于抓住“旗帜”做文章。所谓抓住“旗帜”,就是紧紧围绕上级倡导的、全局范围内都在的事情。这样,师出有名,而且从上到下、左邻右舍都有同一种氛围和气势。在这种环境中做事,就容易得多。如果一时没有这样的大环境,就要想办法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形成一种适宜做事的“小气候”。这叫造势。
  做事、造势,都要寻找理由,也就是办事要有据。做好事也要有据,不要以为做好事大家都能理解和支持。因为有些好事,可能会侵犯一些人的眼前利益;也有些好事,一时不一定会被所有人所理解。所以,办事有据,师出有名,有利于统一人们的认识,便于贯彻实施,也便于对上争取获得支持。这里的关键是,理由要找得准,要充足,要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又要简单明了,简则易从。
  要做事,尤其是干大事,领导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做事的决策、实施过程中,以至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尤其是做那些带有开拓创新或是破旧除弊的事,更可能会议论纷纷。这中间,有认识上的差异,也有的是利益相关,还有有意捣蛋的。当然,也可能是决策不完善、甚至有失误,或是处事失当引起的。对这些议论要作分析。属于决策、处事方面的不足,应当纠正。但对于那些看准的事,不管议论有多大,也要硬着头皮顶住。要干大事,尤其是开拓创新的事,不可能没有不同意见。不少事,不是事前都能统一好思想的。许多认识,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统一的。要等思想都统一了再干,那就什么都不要干。常有这样的情形,有些事,开始时反对的呼声很高,但等办成了,绝大多数人又都叫好了。当然,也要有思想准备,即使对事业、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都是好事,而且事实也证明确实办得很好,但还会有人说三道四的。面对这种情况,要豁达大度,任人评说,不必计较,也不必感到委屈,只要自己心中无愧就行了。因为这样的事太多了,计较不过来,也伤自己的身体。
  干大事,主要领导要扑上去,领导要到位。凡大事,一是重要,二是牵涉面广,光靠分管领导抓,力量不够。而且,事大影响也大,干好干坏举足轻重。主要领导亲自动手,既挂帅又出征,上下更加重视,也便于协调各方,整合各种资源,确保把事情做好。□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