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总第165期

“老上访”息诉了

“老上访”息诉了

时间:2006-01-08 10:5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信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勇立潮头,在信访工作中建立信访机制,坚持把息访息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协调,努力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该市周庄镇三房巷村一个20多次去京上访的“老上访”,在人大监督下圆满调停,成功息诉。
  三房巷村是江阴市仅次于华西村的一个名扬海内外的行政自然村。为了帮扶周边经济薄弱村,三房巷村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把周边几个村并入三房巷村。区域调整后,村级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有的一些遗留问题也随之带来一些社会矛盾。
  种田大户、浙江人王金福,在该村承包了12.36亩耕地种植苗木。由于规划征地需要,村镇两级有关部门多次做他工作,征用耕地,但由于利益因素,没有达成协议。在与王金福未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情况下,镇村单方面将王金福所承包的苗木和生产必需的用房强制拆除,使王金福在经济上蒙受了一定的损失,造成了当事人上访不断,仅2004年就6次去北京上访,8次赴南京上访,3年内共去京上访20多次。
  王金福的上访,按照当初当事人的愿望,只要补偿2.9万元就心满意足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原则,王金福每次去京上访时,当地政府只能将其带回进行协商解决。3年来,市、镇、村三级信访成本比当初给其安置补偿成本高出许多倍,估计达到10多万元。
  2005年,这个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反映到了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平生和内务司法工委领导及时召集周庄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镇长和村干部进行协调处理。镇村领导认为:王金福是浙江人,不该享受村里种田大户补偿待遇;王金福所造生产用房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属于违章建筑,镇村通知让其自行拆除,不予配合,理应强制拆除。因此认为王金福上访是无理取闹。当事人王金福也理由十足地反驳说,我不是种田大户,那么,无锡市政府给我颁发的“种田大户”荣誉证书怎么解释呢?我所承包这么多的耕地,建几间工具、仓库用房也是得到村干部的默许的,房子我也是花钱建起来的,最起码能得到一些补偿吧!得不到合理的安置,我不会自动拆除。从双方辩论的情况来看,各有道理。
  到底谁有理?这起涉及到“合法、合理、合情”的难题并没有将江阴市人大难住。周副主任语重心长的话使问题的化解初显端倪:“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员的努力,王金福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协调解决,没有必要让人家往北京跑。再说了,这么多年的信访成本,要是按照当初的补偿标准,问题早就解决了”。
  周副主任说:王金福不是种田大户是不客观的,无锡市政府向他颁发了“种田大户”奖状,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问题没有必要争论。关于违章建房的问题,承包这么多的地种植苗木,没有一两间的工具、仓库用房怎么行?房屋虽然属于违章建筑,但这也是种田大户的必需品,没有这些必需品,还谈什么种田大户?外地人来承包我们的土地,属于白手起家,很不容易,他们的生活确实很困难,政府给予合理的帮助也是应该的。再说,外地人来承包我们的土地,给当地作出了贡献,我们没有理由怠慢人家,当事人也不是漫天要价,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他们有这个姿态,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大度一些呢?在补偿安置问题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再说,镇村没有强制拆迁的权力,要拆迁,也只能由土管部门申请法院执行,镇村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就是强制拆迁也要搞好物品清点,而这方面工作做得很不细,是产生上访的直接原因。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使大家茅塞顿开。尔后,经过江阴市人大多次与镇、村干部和当事人平心静气的协商和谈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补偿协议,共补偿当事人12.7万元。王金福在缴纳安置费后,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一个困扰人们心头多年的信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