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总第165期

大拇指托起光彩人生——记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才

大拇指托起光彩人生——记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才

时间:2006-01-08 10:5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2005年6月3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著名陶艺家,来到宜兴均陶工艺厂,观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才的堆花技艺表演。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都聚焦在他的双手。外宾都纷纷惊叹,这真是神奇的大拇指。
  李守才自1971年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就师从堆花艺人张浩元先生,悉心钻研堆花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守才不但入了门,技艺日益精良,而且萌生开拓创新的意念。他认为,任何艺术都存在着继承与创新这么一个关系。均陶堆花是千年前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到了如今的一代手里,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么,堆花技艺就不会发展,就无法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这个想法成了李守才在堆花艺苑艰辛探索的动力。
  传统的堆花技法称为“平贴法”,其装饰效果缺乏立体感和律动感。李守才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尝试,于1985年制作长27米、高2.7米的无锡市锡惠公园大型陶瓷壁画《九龙壁》时,采用“半浮雕堆贴法”,使九条巨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或腾越于云天,或畅游于水际,龙鳞片片清晰,龙须根根可辨,增强了作品立体感、层次感和灵活感,获得了艺界的一致好评。
  堆花技艺的开拓和创新,更加激励李守才向新的高度攀登。经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进修、深造,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他大胆借鉴我国其他民间工艺,如木刻、砖雕、石雕、玉器、漆器、青铜器等表现手法,在陶瓷堆花技艺中首开“立体浮雕堆贴法”的先河。他在创作中注重堆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珠联璧合,使特色精品成为主题鲜明、洋溢着古风新韵的艺术收藏品。比如,他的堆花佳作《翔》,在圆球形的陶坛上堆贴十几只引颈欲飞的仙鹤群体,张开着双翅舞姿翩翩,似乎又在吟唱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晨曲。作品整体气势磅礴,魅力张扬,局部纤毫毕现,神韵生动,炫示出李守才的艺术造诣和不凡动力。
  三十五年辛劳耕耘,三十五年花红果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一件件堆花艺术品上的亮丽装饰是用大拇指一点点用色泥堆贴出来的。也许正是李守才熟练地掌握了堆花这门精深而独到的陶艺,才使他的作品在展评中屡屡获奖,被誉为“堆花艺王”。他的技艺在中央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他的《群欢》获江苏省陶瓷艺术评比一等奖,《双龙》、《福在眼前》、《百鹤坛》等分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和优秀奖,《龙腾》、《欢天喜地》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银奖……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十几个徒弟、学生也很有建树,经常在陶艺作品展评中摘金挂银,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好势头。
  事业上的好成绩,艺德上的好口碑,使李守才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李守才作为省人大代表,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经常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他告诉我,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人,最关心的就是群众的利益,所以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的呼声,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更要责无旁贷地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是省人大代表,也是宜兴市人大代表,始终不忘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先后单独或和其他代表一起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环境治理、教育收费、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全国人大调研组来宜兴调研时,李守才积极反映陶艺圈的呼声,对从艺人员的假文凭、假职称、假冒产品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守才提出了关于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支持苏南支柱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及关于加强对民营企业劳动法执行情况的监督的意见。
  李守才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真切关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光彩的人生。祝愿他在未来的征途中拥抱风和日丽,装帧时代风景。□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