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次会议

关于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

关于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

时间:2006-02-08 14:0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向会议报告《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有关情况,请大家提出意见。
  第一,《纲要(草案)》的起草情况
  《纲要(草案)》从酝酿到起草完成,大致经历前期研究、基本思路形成、规划编制及审议三个阶段,时间跨度约一年半。
  前期研究阶段(2004年5月——2004年8月)
  总体部署。2004年5月,组织召开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按照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要求,全面部署了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下发《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对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作出了总体安排。课题研究。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工作,确定了26个“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广泛宣传。2004年7月、8月份市发改委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十一五”规划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各类媒体公开征集、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
  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04年8月——2005年6月)
  从2004年11月起,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十一五”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并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
  在基本思路的起草过程中,重点注意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上密切联系。确保规划基本思路与国家、省规划的衔接。二是对外积极参与。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参与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我市“十一五”规划思路,提出我市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规划设想和建议要求。三是对内反复征求意见。分批听取广大市民、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征集各地区、各部门“十一五”发展思路,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编制及审议阶段(2005年6月——2006年2月)
  建立班子。成立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起草两个工作小组。开展调研。今年6月份、8月份两次由市领导带队分别组织赴上海、昆明、深圳、广州、杭州等先进地区调研考察,了解先进地区“十一五”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切实提高我市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听取建议。今年8月底,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同志专程赴北京了解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有关情况,汇报了我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专家,召开了我市“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会,听取专家对我市“十一五”发展建议。规划起草。组织召开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任务,全力编制我市“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在《无锡市“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指导下,开展13个重点专项规划、44个行业专项规划和6个地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纲要(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已形成讨论稿。
  第二,《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无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的,主要从无锡市的长远发展考虑,集中体现宏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无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首先,《纲要》在全面回顾“十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一五”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经历挑战、经受考验较多的时期,也是综合实力提升很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黄金发展期之一。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5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将突破75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81.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300亿元,年均增长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集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预计2005年,二产和三产比重上升到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以上,比“九五”期末上升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体制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一般竞争性领域535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95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343家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编制部门预算。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市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与训练等4个管理中心正式运行。资本经营取得新进展,上市公司数从“九五”末的13家增加到31家。民营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2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到“十五”期末,预计私个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8%。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预计2005年到位注册外资21亿美元(商务部口径),五年累计115亿美元左右,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5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为49.6%和46.4%。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蠡湖新城、惠山新城、太湖新城等重点地区开发,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末的101.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193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67%。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积极推进农村八项重点工作,488个自然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48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受益率超过95%。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五”期末,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7元,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10元,年均增长8.8%。预计200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96.8%、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以内。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列入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预计2005年全市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5%。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投资持续增长,相继建成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项目,“十五”期末,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达到48%。“六个无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
  这五年,无锡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极为显著的,有些是根本性的转变,有些是阶段性的提升。这些历史性的变化,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还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民富裕程度与无锡经济地位还不相称;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仍然较为明显;城乡之间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协调;体制机制还不能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我们认为,在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中,“十一五”是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只要我们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扎实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其次,根据市委《建议》的要求,《纲要》明确了“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无锡发展的基本定位是重点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即构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具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
  根据以上定位,“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建成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要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个走在前列”目标,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巩固提升无锡综合竞争实力,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和谐宜人新无锡。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超过10000美元(按670万常住人口测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积极推动功能性载体和新城建设,健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预期达到75%;人均道路面积预期达到21平方米,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2%。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适度控制人口总规模,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集约利用,人居创业环境明显优化,力争全市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至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预期达到90%,城市绿化覆盖率预期达到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预期达到90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0%;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形成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比2005年翻一番;每万人拥有人才数2000人,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初步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明无锡、法治无锡和平安无锡”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到2010年,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基尼系数预期降到30%以内。
  再次,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纲要》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的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总目标和“增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再创新辉煌”的总要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外向发展、和谐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和谐宜人的新无锡。
  (一)在空间布局方面。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统筹市域各类资源,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人口空间分布,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建设布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构建空间开发新格局。根据无锡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分,明确发展导向,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体系,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2.引导人口空间分布。根据“生态约束、生活集聚、功能协调、效益兼顾”的原则,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的人口调控措施,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加快推进人口向新城、新市镇(卫星城)集聚,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3.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根据“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要求,按照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市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完善“三沿”产业布局,突出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
  4.调整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规划发展一批新市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江阴和宜兴2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若干个新市镇为纽带的三级城镇体系。
  (二)在产业发展方面。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地、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和苏锡常都市圈服务业高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重点,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方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类资本、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引导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国内竞争优势向国际竞争优势的转变。
  1.推进资本国际化进程。引导产业集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外资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到位注册外资年均增长15%。
  2.提高贸易国际化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外贸出口效益,实现出口规模和发展效益的“双赢”,稳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3.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要求,加快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境外劳务体系的建立,提高“走出去”的规模、层次和效益。
  4.推进开放园区跨越式发展。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增强特色、创建品牌”的要求,优化开放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园区由产业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转变,加快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核心区的构建,实现重点开放园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5.健全国际化服务体系。加快经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以市场化运作、法治化管理、国际化发展和信息化支撑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国际化服务体系。
  6.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协作、合作、转移、投资、竞争等多种方式,全面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在科技教育与人才方面。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集成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人才,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网络互动、开放合作、融入全球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我市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1.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共享为核心,以集成国内外资源为主线,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园区和载体,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2.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坚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增强产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全力建设“火炬计划创新试验城市”,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跃升。
  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教育强市六项重点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加强素质教育,高标准办好基础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
  4.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机制,营造人才政策优势,创造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才尽其用的整体环境,努力成为长江三角洲和国内乃至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集聚地之一。
  (五)在建设现代新城乡方面。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新城建设,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区域城市化和城乡现代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三港”、“三网”、“三线”为重点,建设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到2010年争取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
  3.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继续实施“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城建行动,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和功能片区转型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实现滨湖型城市形态的大跨越。
  4.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农村新社区,着力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80%左右的村(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镇)。
  (六)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紧紧围绕全面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节约利用资源。十分重视保护和节约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全面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2.高效利用能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建设促进能源节约和高效使用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3.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为原则,加快推动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园区建设,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生产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七)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制度体系。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全力打造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市场制度,建立健全资本和产权、人力资源、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4.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突出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富裕无锡”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切实提高富裕程度。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努力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2.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合理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精神文明,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方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九)在规划实施和规划管理方面。创新实施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科学评估,全面落实“十一五”总体规划,切实发挥其调控指导作用。
  1.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继续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20%左右。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市民收入,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有效化解消费制约因素,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带动各类资本对重大项目的投入,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