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总第167期

从“调侃”人大的言论说开去

从“调侃”人大的言论说开去

时间:2006-05-08 11:2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调侃”一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戏言,嘲讽。“调侃”无所谓好坏,朋友间、爱人间、同事间都可以相互“调侃”。因“调侃”有开玩笑的意思,因此,相互“调侃”一下既可以融洽气氛,又能体现幽默,增进了解,只要注意把握好“调侃”的度,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但若把“调侃”的戏言用到极庄严、极严肃的政权组织——人大身上,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了。近年来,在一些场合和人大系统内,时不时地总能听到一些“调侃”人大的言论。众所周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它所体现的是法律,是庄严,是神圣,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其尊严也是不容亵渎的。笔者在这里无意为谁扣帽子、打棍子,现在也不是那个“极左”的年代,况且人们敢于对权力机关说三道四,从一侧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拥有了表达自己意志的自由和空间,也体现了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包容。对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上纲上线,而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用理性的思考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的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仿,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去改进。正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因此,在实践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此而引起人们的一些议论和“调侃”也就不足为怪,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是因对人大不了解而产生的一些误解和曲解。但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调侃”言论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坦陈有些“调侃”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有不少也正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我们从事人大工作的人听不到、看不到,只是碍于各种顾虑而不想评论,不愿多谈这些敏感的话题罢了。如“人大是橡皮图章”的“调侃”,我们很多同志听了可能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还会感到有些刺耳,虽然有的地方人大说自己监督很有力,“不再是橡皮图章”。但就人大的总体现状来看,个别地方人大的作为并不能改变人们对“人大是橡皮图章”的看法.
  “年龄大了不要怕,不到政协到人大”,“调侃”的是人大的班子老化,年龄偏大。事实也确实如此,综观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班子的构成,大多是从党委或政府转过来的,30-40岁左右的人在党委或政府可以担任主要领导,但在人大常委会担任主要领导的却鲜有所闻。笔者并不反对人大来老同志,老同志在党委或政府部门长期担任要职,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全面或某一方面的工作,来人大工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但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一是易造成人大朝气不足,暮气有余;二是容易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滋生“人大是最后一站”,不如求稳、求安逸的心态;三是不利于监督工作的连续性,往往有些同志刚适应人大工作,接着又要面临着退休;四是不利于在人大工作的年轻同志的发展。“政府要钱一笔划,党委要钱一句话,人大要钱找谈话,政协要钱比人大”,人大是监督政府财政运行的,但现在人大的用钱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人大一边监督政府的财政,一边要伸手向政府财政要钱。如此这般,人大监督政府的财政如何能有底气?“人大监督是稻草人,开始还能吓吓人”。监督工作不力,一直是人大工作的软肋,虽然有些地方的人大有时也“硬一硬”,拿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刚性手段,但就监督现状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转变人大监督乏力的窘况。“问题不能不找,不能多找,话不能不说,不能多说,事不能不做,不能多做”;“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等“调侃”,谁又能否认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人大是不存在的。据了解,类似上述种种“调侃”的言论可能还有不少。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只要不触犯法律和违背道德规范,人们爱说什么,这是一个公民的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有一个适当的度,拿人大来调侃至少也是一件不严肃的事。如果任这类不严肃的“调侃”在社会上流传,势必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带来消极和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既不可能用非民主的方式加以压制,也不可能对这些调侃的言论兴师问罪,更不能对这一现象漠然无视。冷静地分析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人大工作确实存在一些让人民群众不甚满意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民群众要求改进人大工作的期待。要想减少或从根本上消除“调侃”人大的言论,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驳斥这种言论,才能有效地化解一些群众不必要的误解和曲解。□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