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总第168期

为百姓筑起食品安全屏障

为百姓筑起食品安全屏障

时间:2006-07-08 12:2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5年前,无锡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议案》的决议。经过多年努力,我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工作体系建设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加快推进?带着这些问题,最近,苏红平副主任带领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此较为重视,一个“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食品源头、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无锡食品市场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自给能力不足和大量外来食品的无序流入,加大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执行标准不一,增加了我市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食品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薄弱,食品安全的目标任务难以落到实处;流动摊担在农村和城市里弄街道随处可见,既威胁着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又影响着市容环境;食品安全检测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已成为制约我市监管手段和水平提高的瓶颈;各级财政用于食品安全的经费不足,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难以运行。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为人民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屏障,我们建议:
  要进一步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食品安全组织体系建设。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明确一名日常监管人员负责面上工作,还可以从离岗退养人员中,物色几名懂技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同志从事具体工作;各村(居)民委员会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自治工作的内容;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他们要加强指导和支持的力度。
  要扎实搞好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源头的防控体系建设。要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即将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法律宣传;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抓好地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工作;立足我市对外供农产品需求量大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外地建立相对稳定、安全的农产品直供基地的路子,使之成为我市外供农产品的主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农贸批发市场的检测、监管工作,实行网络化即时监控,确保市民吃到安全的源头食品。
  要大力推进以企业标准和信用制度为重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增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企业标准化的水平。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标准,认真执行行业推荐标准;对企业自立的标准要逐步提高其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目前尚无标准的企业要迅速建立标准,实行全行业标准化管理。抓紧推进食品安全信用标准、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等有关制度,及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实施分类监管,并定期发布信用“红黑榜”。
  要下定决心、花大气力抓好我市流动摊担和小作坊的整治工作。要在切实摸清我市流动摊担和小作坊底数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拟定整治方案,将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流动摊担和小作坊,迁入由政府统一规划的场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对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担和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务求在2007年底之前完成预期目标。
  要整合我市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切实提高科学检测水平。要根据部门担负的不同职责,有所侧重地整合检测资源,在市和市(县)范围内建立一个既有专业分工、又能相互合作,管理科学、资源共享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1-2个基础好、有高科技人才支撑的专业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切实改变目前因为检测设备落后、功能不全,导致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隐患的状况。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财政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有关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经费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基层、检测平台建设和行政执法监管日常运营成本保障倾斜。同时,要加强对投入绩效的评估和监管工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