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次会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保持发展好势头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保持发展好势头

时间:2006-09-12 14:4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政府,向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汇报全市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了增速趋稳、结构趋优、质量趋升的积极变化。
  1.经济发展质量提升。预计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4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7亿元,同口径增长18.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去年底下降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28.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去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快速增长,至6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20亿元。
  2.三大需求均衡拉动。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3亿元,增长16.1%。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10.1个百分点;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约三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5,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4.8亿元,增长16.2%;各类市场成交额突破1050亿元,增长14%以上。出口总额95.3亿美元,增长35.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43%。
  3.内源外源经济协同发展。利用外资结构优化,项目质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9.8%。新批世界五百强企业项目13个,服务业到位外资占比达211%。海力士集成电路项目正式投产,瑞穗实业银行无锡分行正式开业。民营经济贡献份额持续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5%以上,27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
  4.城乡建设有力推进。突出城乡统筹,落实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轨道交通、重点片区等功能性载体控规。突出重点工程,提升综合功能,无锡机场扩建一期工程和环太湖公路高速化改造工程、S342虞宜线等一批国省道进展顺利。突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保持稳定,江阴市成为国家生态市(县),宜兴市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5.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就业、保障统筹推进,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58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4%;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10.5万人,乡镇企业职工参保覆盖面达85%,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9%,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8%。
  在看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健康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当前发展环境存在的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自身看:一是部分指标增幅相对偏低。与全国、全省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我市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占比有所下降。二是重大项目储备偏少。不仅一些在手项目因为审批难度加大、实施方案变化或地块拆迁进展不快等原因而导致推进不快,而且后续重大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大项目不多,将影响中长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居民收入增长偏慢。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仅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低于全省平均,全年目标完成难度加大。从外部看: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趋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临新的考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钢铁、纺织等行业规模、技术、环保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得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并存在进一步加息的可能;资源要素供给持续偏紧,原油、铁矿石、燃煤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汇率变动趋势依然明显,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和相关产业影响较大;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降温较为明显。对此,我们将做好应对形势变化和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好势头。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思路
  综合分析发展形势,应当说当前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阶段性波动,也有一些是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波及效应。无论内部调整出现怎样的波动,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坚持发展不动摇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出路,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要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市政府将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把重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1.进一步落实“产业优化”的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用新兴的、先进的产业来替代传统产业和落后产业。继续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吸引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点。努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大制造业基地效应,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2.进一步落实“开放引领”的发展理念。更好地借助对外开放,在扩大、创新、提升上下功夫。继续抓好关键领域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切实提升工业层次。在项目引进和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努力消化吸收,强化再创新,推动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放大经济国际化发展效应,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各种要素开放流动、经济国际化和社会国际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3.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导向。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推动科技创业增创竞争新优势,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着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大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强化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
  4.进一步落实“城市带动”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市现代化为先导,重组城乡关系与城乡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富裕。按照集约布局、紧凑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城乡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力完善城市的生活服务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积极对接城乡基础设施。把握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等着力点,从政策制度上深入引导城乡统筹,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安排。
  5.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以生态规划为先导,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敏感度和环境承载力,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三城同创”各项工作部署。抓好土地、水、能源及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以集约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污染集中控制。加大结构调整的推进力度,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从源头和根本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影响群众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的突出问题,大力美化人居环境,加大工程性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城市。
  下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无锡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为此,我们将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投入。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三谷一基地”发展,加快太湖科技园、信息产业园、外包软件园等重点科技园区建设。切实抓好海力士、新世界纺织城、灵山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带动投资合理增长、结构优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现代物流体系,以沿江、沿路、沿湖为重点,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抓好纺织服装、粮油、农副产品、不锈钢、小商品等现代专业市场群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旅游休闲要素集聚区,深度开发夜间旅游和水上旅游。组织好中日“无锡旅情20周年”纪念活动。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在办公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上取得突破。同时,要突出抓好现行生产保障,组织调度好生产要素,千方百计搞好能源供需衔接;有效协调好土地供求关系,切实保证符合产业导向和城市发展需要的大项目依法集约用地;积极协调政、银、企三者关系,构筑银企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化解资金紧缺问题。
  2.狠抓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营造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格局。整合全市招商载体资源,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区细化分类,引导各区确立优势产业,高起点进行规划定位。精心组织好太湖国际经贸节等重大活动。抓紧组织新批省级开发区挂牌仪式,力争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国家级品牌创建方面有新突破。全力抓好重大项目,跟踪落实日韩、新港、欧洲等招商成果,全力推进目前在谈、在批的重大外资项目。加强全市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审批服务,尽快实现市内“一站式”审批和“一网式”审批。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层次和附加值。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施好“金摇篮”、“小巨人”和“企业家培育”工程,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攻坚扫尾工作,整合资产经营公司有效资源,加快组建国有资产综合运营平台。
  3.狠抓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工程组织和资金协调的力度,确保无锡机场改扩建、机场路、江海路、金城东路、运河西路等重点工程和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进度。积极完善政府性投融资运作机制,构建实体化融资运作平台,逐步建立“融、建、管、还”的四位一体融资运作模式。坚持依法拆迁与行政推动相结合,加快推进基础建设、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等涉及地块的拆迁工作进度。加快安置房建设,实现房源供给和房屋拆迁的协调总量平衡。加快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改善住房供给结构,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按照“标准高于全省、进度快于全省”的原则,全面启动“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争取“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突出抓好规划,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农村新型社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深化各项农村改革,以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改革为重点,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
  4.狠抓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着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做好省市重点创新项目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年内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试产项目200项,完成新品开发投产项目1800项。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争取年内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使企业“一站两中心”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总数达到70家。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培育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的对接渠道。四是落实科技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加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或配套措施,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五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保护工作,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5.狠抓“三城同创”,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加大治水、治气和增绿的工作力度。重点围绕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流域污染防治,抓紧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清水及尾水通道、第二饮用水源地、河道整治、农村生态整治、中水回用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无锡”,积极营建沿江、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态林网和经济林网。继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深化“路长制”管理,推进主要道路的环境整治,促进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化工、印染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淘汰一批污染严重企业,推进企业达标排放。完善重点行业和地区节能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执行重点产品强制性能耗标准,推进节能新技术开发与推广。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严格考核9家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能耗大户。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的3个园区和10家企业,确定试点方案,落实量化考核。
  6.狠抓富民工程,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扶持就业弱势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特困对象上岗,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加强用工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综合改革,重点将城镇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范围内各类企业及其非农化的产业工人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推进农村与城市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扶助,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助困、助学、助老、助残工作,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切实抓好经常性、季节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防汛防旱、社会稳定等责任制,确保城市运行秩序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我们在由全面小康建设转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阶段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工作这一主线,始终保持对经济运行的清醒判断和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谋全局、抓重点、求落实,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不懈奋斗。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