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次会议

关于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6-09-12 14:4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2000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目标任务。2003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具体要求。2001年12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2004年12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建设八大工程(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建设工程、生态型工业建设工程、资源保护与恢复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工程、科教支撑与管理决策工程),到2020年,使全省80%的省辖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我市在2004年4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功后,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随即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开展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调研和招标,生态市建设规划从2004年12月开始,由市发改委、市环保局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编制。2005年3月,生态市建设规划大纲完成,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大纲论证会,还聘请5位国内生态规划专家进行了函审。2005年7月,生态市建设规划初稿完成,市政府组织征求了相关部门对生态市建设规划初稿中拟定目标的可达性、与相关专业规划的符合性、相关重点工程与项目的可行性等内容的书面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召开了有关部门座谈会。经过修改和完善,《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于2005年12月份完成,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于今年6月份在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根据国家创建生态市要求,现将《纲要》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是推进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各市(县)、区、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规划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纲要》除序言外,共分五个部分。序言简要阐述了生态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定位。第一部分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我市建设生态市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第二部分确立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确定了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全市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了以构建7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市建设任务。第四部分列出了“十一五”期间生态市建设的9大重点工程和投资额。第五部分提出了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六项保障措施。
  1生态市建设目标
  至2006年,江阴市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至2007年,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宜兴市力争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无锡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要求。至2010年,宜兴市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无锡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要求,全市建成生态城市群。今年6月份,江阴市生态市创建已率先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县级生态市,为我市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我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在满足生态市六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由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28项指标构成。对照生态市建设国家考核标准,到2005年底,我市已有20项指标达到要求,还有8项指标存在差距,其中经济发展类2项(第三产业占GDP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环境保护类6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3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对区域进行空间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它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重要指南。在服从省级区划的基础上,《纲要》将我市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即无锡太湖水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功能区、无锡都市群城市开发生态功能区、江阴沿江平原城市化和区域开发生态功能区、宜南丘陵山地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湿地水源涵养与农业生态功能区。《纲要》对每个生态功能区分别划出了范围,指出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重点,以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
  4构建7大体系
  构建7大体系即构建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育)体系、优美舒适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支撑体系、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体系、传承历史的无锡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和高效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涵盖了生态市建设任务。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出发,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型第三产业;构建资源保障(育)体系——加强水、国土、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能源节约,强化资源管理;构建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体系——推进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构建环境支撑体系——开展水、气、固废、声以及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防洪、抗震、应急系统等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加快物态、心态文化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以技术、人才为依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5重点建设工程
  重点工程是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纲要》提出9大类40个项目,内容涉及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服务业(旅游)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安全与资源保障、生态文化建设等,预计   “十一五”所需投资总额为400亿元,平均占全市每年GDP总量的1.8%左右。
  6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从生态市建设的管理、投入、考核等方面,提出六项保障措施,即建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严格责任考核、建立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市域生态建设监管、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生态建设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生态市建设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和探索,贵在创新,重在实干,创建过程的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比结果更重要。今年初,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确定了到2010年全市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总体目标。为了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推动力度,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先后召开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和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群现场推进会。在《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完成了生态市(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将递交当地人大审议通过。各地各部门明确重点工作方向,突破瓶颈制约,坚持全力统筹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开局态势。我们将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环保优先战略,始终抓住“创建生态市”这个抓手不放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把我市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作出新的贡献。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相信,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在市人大代表们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把无锡建设成为一座美好的生态城市。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