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6-12-09 14:5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前一阶段主要工作
我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从无锡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明确了发展方向。结合已经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同时立足更高的目标定位和更强的发展导向,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个字的建设要求,提升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二是健全了组织机构。市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共有35个成员单位。各市(县)区也都相应建立健全了上下对应、协调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三是出台了指导文件。在深入开展调研、多方座谈讨论、专家专题论证的基础上,率先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制定出台了2006年1号文件《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市80%的镇村都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标准。四是树立了示范典型。对照示范村建设标准体系,通过申报村自评、各市(县)区初评、市考评小组考评,考核评定了江阴市华西村、三房巷村,宜兴市都山村,锡山区东升村,惠山区西塘村,滨湖区糜巷桥村等6个村,为全市首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此促进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加快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五是启动了新五件实事。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启动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具体推进中,突出抓紧抓好了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构建“目标、政策、规划”三大体系,努力提升统筹发展水平。主动适应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主题,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了城乡统筹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以统筹促改革,以统筹促发展,以统筹促稳定。二是推进“农业、工业、居住”三个集中,努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就业、保障、帮扶”三项工程,努力提升富民发展水平。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以贯彻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实施“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在高起点上持续稳定增长。四是加大“外向、规模、多元”三个力度,努力提升率先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外向发展、规模发展、多元发展力度,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确保作为主体经济的乡镇工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全省领先水平,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支撑。五是加强“资产、土地、专业”三大合作,努力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化取向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积极创新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六是加快“生态、基础、社会”三项建设,努力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坚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统一平台,以此促进推动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和配合支持下,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有力、推进顺利,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年初确定的九大类重点工作32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都十分良好,绝大部分超过时序进度,已有6项半年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农村规划继续深化。新市镇的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展迅速,达到预期的进度要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了交通、生态、城镇组团、“三个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三个集中”进展良好。在规划体系不断构建完善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了“三个集中”建设。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1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48.9%;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67%提高到71.2%;农民居住集中共完成了267个自然村的拆迁归并。三是“三大合作”工作扎实有力。全市新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32家,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42家,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家,获得各项土地收益分配的农民新增6.9万人,比例达到48.9%。四是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额1.8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额的近八成。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10家、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4.8%。五是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到2006年7底,全市原农村户籍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保”)达57.6万多人,较2004年底增加27.1万人,全市本地农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4.58%,全市新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13%;全市人均土地不到0.1亩的47.01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和新征地农民均100%纳入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地保”);纯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从2005年10月1日起进入正式实施以来,全市65.03万纯农民中已参保52.68万人,覆盖率达86.18%;其中40.73万老年农民100%进入新农保。由城保、地保和新农保三项制度一体构成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其综合覆盖率已从2004年的不足30%迅速提高到目前的79%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总数达到210万人,参保率达99%今年人均筹资为150元,上半年已达到80.1元。六是农民培训深入开展。今年以来,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3.87万人,2.7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全市累计培训8.3万人次;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74.7%;建成乡镇星火课堂9所。七是造林绿化超前完成。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40%的镇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八是扶贫帮困工作显著加强。2006年,全市有2.2万户和4.7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保障率、低保资金到位率、低保资金兑付率均达到100%。全市农村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平均每人接受免费就业培训达到1.2次;市和市(县)区社会捐赠资金和福利彩票的福利资金用于建立农民救助专项资金的比例达到13%。九是争创活动组织有序。全市确定70个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创对象,出台了“争创考评办法”,组织召开了全市性的专题推进会议。目前,70个示范村争创对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度增长。十是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645元、同比增长13.8%。
通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的有力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增加值19.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1—9月,全市乡镇工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为4733亿元、983亿元、313亿元,同比增长24.23%、21.31%、25.25%。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9月12日—13日,省委、省政府专题在华西村召开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来自全省各市“三农”工作战线及省军区、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我市,参观了江阴多个典型现场,我市还代表苏南五市作了交流发言。
三、下一阶段思路
总体来说,当前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工作基础都比较好,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探索,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干部和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仍有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割的思想,有的只想“等、靠、要”,情绪畏难,有的脱离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理解为村容村貌整治。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创造性不是很高,各级对发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力度不够、办法不多。二是政策激励有待进一步提升。多数工作实现年度达标问题不大,但在“三个集中”建设、“三大合作”改革、“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发展等方面,作为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工作开展还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和机制引导,保持良好态势、实现长远目标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理论指导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组织形式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把“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方针落在实处,这些问题对组织和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研究上的相对滞后,依然是我们当前工作开展的一个明显制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总体设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牢固把握“两个抓手”(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确保到2010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基本现代化新农村。
在工作思路上,将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六大机制,全力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重点在“多予”上狠下功夫,按照“三个高于”原则,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重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倾斜。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提升财政投入的成效。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好财政的杠杆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示范引领机制。在考核评定全市首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6个示范村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市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争创示范镇村工作活动,确保今年50个示范村目标的完成,并以此为龙头,加快推进面上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促进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农村建设流动和集聚。四是建立健全合力参与机制。加强舆论宣传、思想发动、激励引导,大力营造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和挂钩村庄农户,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五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组织广大农村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六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全面实行目标责任推进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定期组织专题和综合性的推进活动,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继续加强考核督查活动,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督查活动,加强阶段性目标考核和评估,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合力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最后,恳请市人大继续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对我们的工作多提要求、多加指导,以利我们更好地抓好和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前一阶段主要工作
我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从无锡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明确了发展方向。结合已经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同时立足更高的目标定位和更强的发展导向,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个字的建设要求,提升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二是健全了组织机构。市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共有35个成员单位。各市(县)区也都相应建立健全了上下对应、协调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三是出台了指导文件。在深入开展调研、多方座谈讨论、专家专题论证的基础上,率先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制定出台了2006年1号文件《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市80%的镇村都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标准。四是树立了示范典型。对照示范村建设标准体系,通过申报村自评、各市(县)区初评、市考评小组考评,考核评定了江阴市华西村、三房巷村,宜兴市都山村,锡山区东升村,惠山区西塘村,滨湖区糜巷桥村等6个村,为全市首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此促进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加快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五是启动了新五件实事。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启动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具体推进中,突出抓紧抓好了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构建“目标、政策、规划”三大体系,努力提升统筹发展水平。主动适应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主题,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了城乡统筹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以统筹促改革,以统筹促发展,以统筹促稳定。二是推进“农业、工业、居住”三个集中,努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就业、保障、帮扶”三项工程,努力提升富民发展水平。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以贯彻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实施“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在高起点上持续稳定增长。四是加大“外向、规模、多元”三个力度,努力提升率先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外向发展、规模发展、多元发展力度,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确保作为主体经济的乡镇工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全省领先水平,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支撑。五是加强“资产、土地、专业”三大合作,努力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化取向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积极创新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六是加快“生态、基础、社会”三项建设,努力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坚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统一平台,以此促进推动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和配合支持下,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有力、推进顺利,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年初确定的九大类重点工作32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都十分良好,绝大部分超过时序进度,已有6项半年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农村规划继续深化。新市镇的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展迅速,达到预期的进度要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了交通、生态、城镇组团、“三个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三个集中”进展良好。在规划体系不断构建完善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了“三个集中”建设。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1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48.9%;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67%提高到71.2%;农民居住集中共完成了267个自然村的拆迁归并。三是“三大合作”工作扎实有力。全市新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32家,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42家,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家,获得各项土地收益分配的农民新增6.9万人,比例达到48.9%。四是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额1.8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额的近八成。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10家、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4.8%。五是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到2006年7底,全市原农村户籍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保”)达57.6万多人,较2004年底增加27.1万人,全市本地农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4.58%,全市新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13%;全市人均土地不到0.1亩的47.01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和新征地农民均100%纳入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地保”);纯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从2005年10月1日起进入正式实施以来,全市65.03万纯农民中已参保52.68万人,覆盖率达86.18%;其中40.73万老年农民100%进入新农保。由城保、地保和新农保三项制度一体构成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其综合覆盖率已从2004年的不足30%迅速提高到目前的79%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总数达到210万人,参保率达99%今年人均筹资为150元,上半年已达到80.1元。六是农民培训深入开展。今年以来,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3.87万人,2.7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全市累计培训8.3万人次;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74.7%;建成乡镇星火课堂9所。七是造林绿化超前完成。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40%的镇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八是扶贫帮困工作显著加强。2006年,全市有2.2万户和4.7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保障率、低保资金到位率、低保资金兑付率均达到100%。全市农村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平均每人接受免费就业培训达到1.2次;市和市(县)区社会捐赠资金和福利彩票的福利资金用于建立农民救助专项资金的比例达到13%。九是争创活动组织有序。全市确定70个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创对象,出台了“争创考评办法”,组织召开了全市性的专题推进会议。目前,70个示范村争创对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度增长。十是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645元、同比增长13.8%。
通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的有力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增加值19.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1—9月,全市乡镇工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为4733亿元、983亿元、313亿元,同比增长24.23%、21.31%、25.25%。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9月12日—13日,省委、省政府专题在华西村召开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来自全省各市“三农”工作战线及省军区、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我市,参观了江阴多个典型现场,我市还代表苏南五市作了交流发言。
三、下一阶段思路
总体来说,当前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工作基础都比较好,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探索,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干部和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仍有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割的思想,有的只想“等、靠、要”,情绪畏难,有的脱离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理解为村容村貌整治。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创造性不是很高,各级对发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力度不够、办法不多。二是政策激励有待进一步提升。多数工作实现年度达标问题不大,但在“三个集中”建设、“三大合作”改革、“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发展等方面,作为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工作开展还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和机制引导,保持良好态势、实现长远目标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理论指导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组织形式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把“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方针落在实处,这些问题对组织和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研究上的相对滞后,依然是我们当前工作开展的一个明显制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总体设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牢固把握“两个抓手”(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确保到2010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基本现代化新农村。
在工作思路上,将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六大机制,全力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重点在“多予”上狠下功夫,按照“三个高于”原则,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重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倾斜。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提升财政投入的成效。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好财政的杠杆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示范引领机制。在考核评定全市首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6个示范村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市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争创示范镇村工作活动,确保今年50个示范村目标的完成,并以此为龙头,加快推进面上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促进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农村建设流动和集聚。四是建立健全合力参与机制。加强舆论宣传、思想发动、激励引导,大力营造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和挂钩村庄农户,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五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组织广大农村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六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全面实行目标责任推进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定期组织专题和综合性的推进活动,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继续加强考核督查活动,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督查活动,加强阶段性目标考核和评估,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合力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最后,恳请市人大继续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对我们的工作多提要求、多加指导,以利我们更好地抓好和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