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1期

中国农民的骄傲——记“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吴仁宝

中国农民的骄傲——记“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吴仁宝

时间:2007-01-08 13:2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提起华西村,人们就自然会想到吴仁宝。这位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担任村书记的40多年生涯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凭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独特的发展思路,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华西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吴仁宝不愧为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吴仁宝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真抓实干、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使华西村长盛不衰,从一穷二白走向共同富裕
  1961年,华西建村,吴仁宝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走上了率领村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不平凡征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与村民一起,研究制定了华西村的15年发展蓝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只花了7年时间,硬是用人工重造了华西村地貌,实现了亩产一吨粮,建成了一个农业的样板村。1972年,全村200户村民都住进了新盖的瓦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体会到村民要富裕,必须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为此,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冒着风险、排除干扰,创办了小五金厂,开了苏南发展乡镇工业的风气之先。到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78年,华西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仁宝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华西村第二轮艰苦创业。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民以“困难压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精神和勇气,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并靠这种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个新的目标奋进。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现在,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超70多亿元,八家公司所生产的1000多个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在2006年度公布的“中国福布斯顶尖企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位。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村过上富裕生活后,吴仁宝反复要求村民做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华西不仅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地区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县、镇、村基层干部1万多名。而且还先后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吴仁宝千里结远亲,可没忘了周围的近邻。 2001年6月以来,吴仁宝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如今,华西的面积已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扩大到35000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就业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吴仁宝认为,帮带周边村共同富,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化,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富裕道路。
  吴仁宝有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使华西村敢为人先,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熟悉吴仁宝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人。吴仁宝对实事求是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小难变不难。”吴仁宝对科学发展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益,就叫科学发展;没效益,甚至亏本,就不叫科学发展”,“荒山污水,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叫科学发展”。在他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华西村从创业初期开始,一直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始终,正确处理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质量体系为保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华西绝大多数企业通过了IS09002国际标准质量认证,获得了走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他提出要倡导绿色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华西村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华西还投资上千万元,美化生活区,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他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投向装潢业、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
  “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他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教育农民,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90年代末,他创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如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已成了人们一道精神大餐。同时,他根据不同时期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村里树立了“八仙过海”、“三请诸葛亮”、“牛郎织女”、“孔子像”等雕塑,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村民。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吴仁宝有着立党为公、甘于奉献的高风亮节,他坚持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用人格魅力和表率行为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西人,使华西村永葆本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华西金塔南大门前,有一块巨幅标语牌,上面写着31个大字:“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寥寥数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这是吴仁宝警示自己、教育村民的名言,也是吴仁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一是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是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三是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目前,吴仁宝仍然住在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旧房里。谁能相信,这就是一位艰苦创业几十亿集体资产的村书记家!
  吴仁宝把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管得很严。作为一家之长,他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子女更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凭他的能力和知名度,吴家祖孙四代26人完全可以“深圳上海、飘洋过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全家人留在华西村当农民,共同建设华西、服务华西。三年自然灾害时,大儿子吴协东因家贫辍学,学了木匠,到江西做木工活。华西重造山河,搞农业起家时,活又重又累又苦,吴仁宝一封电报把他召了回来。现在吴协东已经成长为华士镇党委副书记、华西村党委副书记。二儿子吴协德入伍参军转为志愿兵,转业后被安排到县机关工作。当时,华西工业化正起步,条件还很艰苦,一些华西人仍想跳农门、进城门,在吴仁宝的动员下,吴协德又端起了“泥饭碗”。吴协德现在挑起上海公司、香港公司、彩板厂等企业总经理大梁。女儿吴凤英从小就吃苦能干。在创业初期,她理解父亲带领华西人创业的难处,动员在国有大厂当技术员的丈夫缪洪达丢掉铁饭碗,来华西艰苦创业。三儿子吴协平,1979年高中毕业后,当了国家工人,他见吴协德放弃比他还好的工作回华西,也主动回到华西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当上了华西南苑宾馆经理。华西村的群众说:“华西干部难当,吴仁宝的子女更难当。”吴仁宝的子女不是靠着父亲的权力当官、谋私利,而是帮着父亲为华西的创业、发展出力。40多年来,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家先做到;没人愿做的事,他一家带头做。1996年,吴仁宝发现南苑宾馆进了劣质酱油,就让宾馆负责人吴协平停职检查,停职检查期间在宾馆厨房洗碗,搞卫生。协平端了几个月的盘子,群众都为他鸣不平。吴仁宝的回答是,“谁叫你是吴仁宝的儿子”。他反复强调,不是人才不准提拔,绝不允许干部的子女影响华西村的发展。他的5个子女和其他干部一样,每人上交集团公司利润有指标,如不能完成,不仅干部当不成,还要把自己的家产抵押给公司。四儿子吴协恩参军复员后,成功开发了华西村牌香烟、白酒、葡萄酒等系列名牌产品,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吴协恩已经成为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天下第一村”新的带头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吴仁宝同时代的一些风云人物或在人们记忆中淡去,或为岁月风尘湮没。在吴仁宝身上,却始终散发着经久不衰的时代光华,被人们誉为中国当代农村典型的常青树,迎着江风和浪花挺立在江南大地,老而弥坚,坚而更翠,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人共同铸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图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