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6期

破除公费出国的“官本位”等10则

破除公费出国的“官本位”等10则

时间:2007-11-29 15:2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破除公费出国的“官本位”

  《新民周刊》第35期刊登杨金溪的文章说,某省在公费出国的管理上,出台了一项规定:凡厅级干部年度出访原则上不超过一次,正、副县(处)级担任实职的领导原则上两年出访一次,正科级及其以下人员原则上不安排出国。

  在出国问题上,关键是出国具体干什么,需要不需要出国,在这件事情上谁出国最合适。如果工作需要,科级以下干部也应该安排。反之,公费出国旅游,再高级别的官员都应成为丑闻,要受到惩处直到没收官帽。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公费出国,只许处长“放火”,不许科长“点灯”,不仅暴露了一些地方为政者的特权行政思想,也暴露了为政者管理智慧的不足。

  当政府机关内在出国问题上“民怨四起”时,在这个规定之后,极有可能再开科级以下人员也可出国的口子。那样的以“官本位”思路管理“公费出国”问题,显然是弊端甚多。

  《人民论坛》刊文指出

  干部公选要跳出“官中选官”定势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政府及有关事业单位拿出许多领导岗位面向社会公开竞聘,但其中不少都限定了参选者的领导干部身份。《人民论坛》第19期刊文指出,这种“官中选官”的模式难以使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因而必须要跳出这一思维定势。

  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李昌庚指出,应该承认,许多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官员能够胜任所竞聘的领导岗位。但同时必须认识到,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容易形成陈旧的思维定势和顽固的官僚习气;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从而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而且“官中选官”难以使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在公选干部的操作中必须跳出这一思维定势。

  中央党校教授李民也认为,从各行各业中具有丰厚实践功底的优秀人才中选拔领导干部,比起仅仅局限在党政干部队伍中选干能够使决策更加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前瞻性和创造力。

  省长骂局长“摆不平”,潘岳感叹

  地方环保局地位尴尬

  据《法制日报》9月22日报道,对于专家呼吁已久的环境执法应垂直管理的问题,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做了回应,“对于环保部门来说,目前亟须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潘岳认为,目前,“地方环保局的地位最为尴尬,他们中有很多人坚持原则,但往往是‘挺得住的站不住'”。

  “更为滑稽的是,很多地方局长要通报当地的污染,居然只能给国家环保总局写匿名信”。潘岳说,“有一个资源大省的环保局长,他一边被省长骂为什么摆不平环保总局,一边被我骂为什么不能严格执法。3年以后,他终于不当局长,调到一个市当市长,他到北京来看我,喝醉了,3年憋的气终于迸发出来,指着我的鼻子骂了半个小时。”

  潘岳说,一个例子,道出了地方环保局所面临的尴尬和难处。

  潘岳认为,目前的环境管理模式是分割的,“工业污染归环保局,农业污染归农业部,污水处理厂归建设部,水管理归水利部,海洋污染归海洋局,沙尘暴治理归林业局……如此等等。责、权、利不统一,互相牵制,行政成本极高”。潘岳说,他期望能够成立一个统一的高级别协调机构,组织统一的监测和执法。

  “个人看法”岂能“走调”

  谈房价问题官员要慎言

  《新华每日电讯》9月20日刊登梁思奇的文章说,日前参加一个有专家、开发商、媒体记者和官员参加的房地产研讨会,会上个别部门的政府官员对一些宏观调控措施颇有微词,对能否控制节节攀升的房价表示怀疑。也许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妥,所以一再声称只是“个人看法”,“不宜报道,仅供参考”。

  作为政府官员,特别是与房地产业“相关部门”的官员,发表“个人看法”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在公开场合对宏观调控措施表示不以为然,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信心不足,这样的“个人看法”,会给开发商、给社会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

  作为政府官员,在房价问题上要慎言,不仅不宜随便发表客观上催升房价的“个人看法”,更不允许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唱反调,还应反躬自问: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已恪尽职守?

  为追逐一定的利益诉求

  高校掀起新一轮“更名”竞赛

  据《武汉晨报》9月20日报道,武汉工业学院,这个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正在筹划第四次更名。据悉,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而高校更名,多是为了“逐利”。

  武汉工业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一所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99年改为武汉工业学院。该校招办负责人柳兴志说,站在招生的立场上他最想改成“中南科技大学”。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招生。除了招生的利益所求,科研项目报批、经费来源也直接推动了高校更名的热潮。

  淡化等级观念 表达真诚感情

  最好的称呼是返璞归真

  在以官衔为称呼的人际关系中,表面上是对人的尊重,可实际上是对乌纱帽的尊重,看起来毕恭毕敬,但透出的是一种冷漠和距离。倘若都把称呼所代表的权力看得那么重,谁还能与人平等和睦相处,谁还能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谁还能因看淡功名利禄而潇洒超脱呢?很难想象,在一个连称呼都十分冷漠的环境中,能构建出平等、融洽、温馨的和谐社会。

  早就有人提出过要改革称呼,有的地方甚至还专门发文贯彻领导提出的互称同志的号召,可是这种长官意志、政治秀式的号召,风行了几天也就烟消云散了。从理论上说,互称同志的确是好,能互称同志者即为志同道合的政治伙伴也。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人家都以“某某同志”相称,不但有点正襟危坐式的别扭,而且反倒更显得做作和生分。毕竟时代和环境都不同了。同志两字不再是代表平等、亲切、温暖的和谐关系的唯一称呼。

  称呼也要与时俱进,但最好的称呼便是返璞归真。如果彼此能自然、亲切地直呼其名,或小张、老李地叫,又何尝不是最真诚情感的表露呢?

  (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0期作者茅震宇)

  河南洛阳严禁擅查网民真实资料

  保障公民言论自由

  据《大河报》8月24日报道,洛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为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严禁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追查网民真实资料,进行所谓的“调查”甚至打击报复。

  《工人日报》8月28日刊登魏文彪的文章指出,洛阳有关方面要求不得擅查网民真实资料,首先体现出对于公民权利的应有尊重。公民有在包括网络论坛在内的传媒上发表观点的自由,有对政府工作进行实事求是批评的权利。如果政府部门或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擅自追查网民真实资料,以所谓“调查”名义进行打击报复,则不但构成对被追查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而且会因为制造紧张气氛,造成人们不敢发言,这于政府通过网络了解民意、改进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文章坦言,近些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了少数政府官员通过通讯部门擅自追查网民真实资料并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不但严重损害当事公民的合法权利,且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次贫困”人群不应被遗忘

  《广州日报》9月13日刊登评论说,又值高校开学之际,各种资助贫困生的爱心活动随处可见。然而,与那些有资格接受资助的贫困生相比,还有一些次贫困生的境遇却总是被人们忽视。

  通俗点说,次贫困家庭就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因为不是低收入群体,所有特定指向于低收入家庭的优惠政策,他们都无缘享受,廉租房如此,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此,肉补等临时补贴如此,连对贫困生的资助也是如此。

  面对着这个不断壮大的次贫困地带,虽说目前财政还难以做到应保尽保,但至少不能将其遗忘。如何弥补政府资助暂时不能顾及的次贫困“盲区”,如何合理审视次贫困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多数年轻人结婚需父母财力支持

  结婚新三大件考验沪上家庭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1日报道,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新“三大件”,而房子则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上海、北京这些房价不断上涨的大城市,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就很难把结婚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在对部分女大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她们许多人称,如果结婚的话,第一位要考虑的就是经济基础,最好是有房有车的,生活不愁。而有没有房子又成了她们考虑的重要条件。

  而年轻人结婚的花费,大部分离不开父母的各种支持。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结婚时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

  “房子已经成为我们所有人心头最大的压力。”对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提醒说,这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年轻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超出合理水平,甚至把人与人的关系全部物质化了。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就是“公事公办”。国人最喜欢拿“原则”来说事儿,尤以官场、政界居多,动不动就是什么“按原则办事”、“以××为原则”等等。其实,“原则”在他们手里,是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糊弄外人的一个堂而皇之又不伤和气的托辞。

  “原则上”就是一种特殊情况,是一个缓冲,一种迂回战术。国人发明“原则上”,恐怕也是博大精深的人情文化的体现。原则是原则,但在熟人、亲戚、朋友面前,“原则”就演变成了“原则上”。再刚性的“原则”也能被“原则上”撕开一道口子。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固若金汤的“原则”,轻而易举地被“原则上”击倒。

  于是原则,成了平头百姓的拦路石。原则上,成了达官贵人的通行证。

  (摘自《民情》第10期作者林默)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