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总第176期

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没有 ?--对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没有 ?--对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时间:2007-11-29 15:2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围绕这个课题,7月-8月,夏港镇人大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成 效
  夏港镇目前有农户9646户34168人。该镇始终坚持富民优先方针,把促进农民增收摆上重要位置,多管齐下,多路并进,发展经济帮民富,落实政策促民收,较好地实现了农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8158元,到2005年的9723元,到2006年的10723元,三年内年均增幅达到10.48%。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065元,增长15.92%。
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据抽样调查,2006年夏港镇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农民纯收入比重56.89%,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29.3%,财产性纯收入所占比重10.92%,转移性纯收入所占比重2.89%。农民收入已形成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重正逐步提高的格局,农民致富途径更广,收入来源更宽。
  社会保障进一步覆盖。2006年,镇村两级承担保障资金超1200万元,健全了“五道保障线”:全面实施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着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面提高第六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标准,逐步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依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镇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参保率超过85%。
  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夏港镇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机制,构建起“党委政府资助、社会各界捐助、党员干部帮助”的新格局。率先组织了“千户结对”活动,经常性地开展送上一份必需物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征求一条意见的“三个一”走访慰问活动,去年至今党员干部结对资助困难群众钱物超30万元。
  助农政策进一步完善。该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帮困工作的意见》,从就业、就医、就学、生活保障、危房改造等方面进一步落实了扶持优惠政策;完善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有偿流转政策、水稻直补资金发放政策等。
问题与原因
  虽然农民总体收入呈快速持续增长趋势,但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着众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更”:
  一、贫富差距更为拉大。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差距更为悬殊。从各村(社区)来看,长江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50元,葫桥村为8251元,差距达到6099元。从农户来看,大多数经营业主在做大创业“蛋糕”的同时,获得了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普通农民工资增长缓慢;而且部分贫困户、特困户脱贫致富步履艰难,全镇纳入低保范围的农民共254户571人,占总农户比重达2.63%,这部分人维持生计需靠政府和社会扶助。据对1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最高户人均纯收入为52829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为4525元,最高是最低的11.67倍,而2005年是9.6倍,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可见,富裕户掩盖了贫困户,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让先富的人继续富下去,让低收入者尽快富起来,这是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根本内涵和要求。
  二、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收入水平的高低。从工业企业看,夏港镇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职工收入的增长。同时,随着一系列社保政策的推广,部分企业将保障支出直接转嫁到职工收入中,无形中减少了职工收入。从农业方面看,大多数农户以种粮、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亩均收入只有几百元,最高的在千元左右,且没有增收空间。从服务业方面看,农村餐饮、休闲、娱乐业发展不快、档次不高,从业者收入水平偏低,高端服务业发展尚未形成“气候”。
  三、保障水平更需提高。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不断变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老年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已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必须探索保障金的市场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城保与农保、城保与医保的并轨衔接必须加快步伐,特别是纯农民在一次性拿出数万元自费购买城保方面有较大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保扩面的进程。
  四、惠农改革更要加快。“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是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部分村领导思想上还存在怕失权、怕失利等因素,影响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同时在规范运作上尚需合理引导,在资产增值上还需探索新途径。
  剖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政府层面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配套不完善。在继续加大政策调节能力与力度上缺乏后劲,市政府出台的工资增长指导线对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基本起不到指导作用。市镇两级出台的惠民政策在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使得“多免”政策成为一纸空文。二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特别是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不强。面对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等,农民抗风险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市场供求信息、价格升降信息,尤其是当价格低于价值时,政府因缺乏保护性政策措施,使得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虽然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服务力度、解决问题的速度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政策法规、中介协调、培训系统、技术咨询、投诉维权等方面的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已经建立的为农服务中心、服务平台的作用发挥也很有限,服务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四是资源配置不公正。表现在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上,现行的供地政策、投资密度等规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发展。
  从农民自身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无“心”增收。存在“小富即安”心态、“高不成,低不就”思想,怕吃苦、怕劳累、怕受气,对工作挑三拣四、频繁换岗,相当多的就业岗位、赚钱机会让给了外来农民工。二是无“为”增收。一方面大多数人怕冒风险,不敢投资创业,不敢走出去创业,不敢合伙创业。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缺乏理财意识,难以利用手中的资产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无“技”增收。一方面大龄劳动力由于缺少一技之长无法较好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导致部分体力型职工的“退出”,急待通过培训提高技能,加快向技术型人才转变。四是无“力”增收。一方面,大多数残疾人因身体缺陷难以就业,仅靠政策性和福利性收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家庭主要劳动力得重病、患急病、生长病,工资性收入锐减甚至“断流”,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部分对象占全镇低收入户的40%左右。
  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充分就业,做稳工资性收入。就业是富民之基、增收之源,农民的就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收入水平。要始终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要多管齐下增岗位。通过企业技改扩能、发展民营经济、兴办新兴服务业来创造岗位,通过职介窗口、完善就业援助员网络、举办专场招聘会来推荐岗位,通过政府完善就业优惠政策、开辟就业扶持渠道来调节岗位,真正建立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二要提升素质增技能。扎实推进现代农民培训,促进农民掌握一技之长,适应劳动用工需求,提高自身致富能力。三要维护权益增工资。通过政府督查、工会组织、行业自律等途径,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工资逐月发放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使农民的固定收入有保障、有增幅。
  二、突出结构调整,做富创业性收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民资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为重点,“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卖”,从而带动千家万户调整结构、千家万户充分就业、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产品创优、技术创新、市场创牌,进一步把结构调优、层次调高、增值空间调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民创业中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收交纳等方面继续给予优惠政策,并尽力帮助中小企业、个体业主、种养大户协调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引导其更好地集约发展,打响品牌,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三、突出投资置业,做大资产性收入。一是手中余钱要会理财。加强农民理财意识的培养,合理引导储蓄分流,鼓励农民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并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家庭资产要敢投资。一方面,要鼓励农民以现金入股,组建“富民合作社”,投资标准厂房、打工楼、门面房、公用基础设施,让他们成为股东,享受股权分红。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并规范发展“房东经济”,帮助农民形成新的固定收入源。三是土地收益要能增值。要鼓励农民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形成规模经营、特色经营,让农民从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合作中获得更多收益。同时要加强土地资金“三个见底”,即对涉及农民的土地保障金数量见底,使用和保值增值见底,使用、分配和处置见底,从而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
  四、突出社会保障,做强福利性收入。社会保障是当今社会的“减压阀”,也是广大农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增收的重要渠道。增量扩面城保,全面落实新农保,巩固完善历保,调整提高医保,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建议对新农保享受范围进行调整,将被征地、自费购买保障等老年农民也纳入保障范围;在医疗保障方面,要逐步实施城保和农保管理体制一体化。针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偏低的现状。要积极探索建立与收入增长相适应的保障增长新机制,针对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提高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确保保障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五、突出机制创新,做优政策性收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既要注重政策落实,又要注重机制创新。以“三大合作”组织建设为抓手,规范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资本和资产,搞好各种经营活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注意在投资决策、优化资产质量、红利分配等方面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增强合作组织的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参股农民利益的持续增长。富民不能只强调共享,更要重视共建,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就业创业上,要帮助农民转变择业观念,倡导农民勤劳增收致富。在保障“低保”对象基本生活的同时,要认真组织其家庭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参与清扫保洁、治安巡逻等村务管理,使他们的共享发展成果时多尽一份社会责任。□

(徐剑锋执笔)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