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工业布局调整企业退城进园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工业布局调整企业退城进园工作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8-05-22 16:3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工业布局调整、企业退城进园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市调整办和各成员单位一起,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克服土地、银根收紧等宏观紧控政策对调整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三项服务(服务搬迁承接地的落实,服务启动资金的到位,服务土地指标等政策的实施),抓好四个重点(重点项目加快搬迁,重点企业示范搬迁,重点行业带头搬迁,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强力推进了工业布局调整工作。
截至目前,确定的116家重点搬迁调整目标企业中已有35家企业完成了搬迁调整(2007年完成了22家企业的搬迁调整);有45家企业完成了搬迁损失评估,其中飞马塑业、太平洋集团、布勒机械等29家企业完成了整体收购签约(含草签),煤矿机械厂等21家企业在新厂区开工建设新厂;余下的36家企业也已明确了收购主体,并正对其中24家企业展开评估。机光电工业园和纺织工业园的建设进展顺利。较长时间未定、制约化工企业搬迁调整进程的化工企业搬迁定点问题,目前也正全力推进,化工集团、石化总厂等企业已初步确定搬迁去向,目前正与承接地政府进行各项实质性洽谈;华润锡钢和焦化厂也已基本确定迁往靖江工业园,目前正全力推进各项相关工作;锡北科技产业园也已经市环保、规划认定,企业可择期入园建设。
(一)构建政策体系,界定责权规范运作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根据《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意见》(锡委发〔2005〕35号)精神及工作实际,先后制订和出台了10个政策性文件并形成了政策汇编,初步构建了完整的政策操作体系和规范。按照“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搬迁,以调动搬迁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从环保安全、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各方面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政策导向,实施政策性控制和约束,促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
(二)创新工作思路,顺应变化力促搬迁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受宏观发展形势和外在政策环境的影响很大。自全面推开以来,市调整办本着有利于促进企业搬迁、有利于鼓励企业发展、有利于确保企业稳定的宗旨,顺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一是在企业搬迁承接地的选址方面,由开局之初的成建制集群化搬迁调整为包括多方面、多形式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化工企业搬迁意向地的调研、规划、确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落实了无锡化工集团、无锡石化总厂(即无锡树脂厂)、无锡硫酸厂等企业的搬迁承接地,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各企业与搬迁承接地间的具体问题。二是在搬迁企业的范围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工业企业概念,将确实影响无锡城市整体发展的商贸企业也列入搬迁调整范围,从工业向商贸延伸,体现了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大战略格局和意图。作为无锡最大的肉类及熟制品批发供应企业,天鹏集团也已列入搬迁调整计划,目前已进入搬迁实质性建设阶段。同时,对于城市中心商务区,进一步明确了到2008年底要完成所有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目标。三是在筹措启动资金方面,为帮助企业加快搬迁调整,市调整办创新理念、调整策略,协调明确对已具备搬迁开工条件的签约企业,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进行担保,由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作为搬迁启动资金。赛福天钢绳有限公司、威克集团等企业正按这种模式实施搬迁调整工作。四是在拓展实施主体和运作平台方面,为了缓解搬迁调整企业数量众多、收购补偿资金需求庞大,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单个平台运作压力过大和资金筹措渠道过窄的困境,市调整办因势利导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个片区、平台的作用,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4个城区和市产业资产公司、国联集团、房开集团、城投公司、交通资产公司、重点办、古镇办、惠山青龙山保护建设办公室等8家单位也纳入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收购补偿运作主体范畴,实现部门协同、资源整合、政策一致、有序推进的局面,促进了布勒机械、四纺机、协联针织、和新织造、阿尔梅(原电影胶片厂)等企业的搬迁调整。
(三)抓住重点关键,围绕目标分类推进
市调整办按照总体谋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四个工作重点推进企业搬迁:一是围绕重点项目加快搬迁。重点配合做好太湖大道南广场由香港九龙仓集团实施的“双子大楼”项目地块上原市属重点企业和部属企业搬迁推进工作。二是抓住重点企业示范搬迁。主要抓了原市纺织产业集团下属企业,重点化工、冶金企业的搬迁调整工作,一批企业已陆续签订了搬迁补偿协议和承接地新厂土地出让协议。三是抓住重点行业带头搬迁。主要研究和推进了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的布局调整。目前,无锡市机光电装备制造工业园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8家进园企业新厂已全部建设完成,企业已陆续投产;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区,首批已有12家企业入园奠基开工,多数企业也已进入竣工投产阶段。四是抓好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主要协调了机光电工业园、化工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确保在实施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前期工作中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当前面临着国家宏观政策紧控,土地指标短缺,土地价格上升,承接地门槛升高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下一步的推进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收购补偿资金依然不足。启动资金不足问题虽说目前已经通过多平台运作方式在市级层面上得到缓解,但是各个平台的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据了解,由于国家宏观紧控,多数平台收购补偿资金也是严重不足。因此,收购补偿资金不足问题将是当前制约各个平台实施市区工业布局调整企业搬迁补偿工作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仍将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整体推进,需要各个平台想方设法解决好。
(二)搬迁承接地难以落实。尽管在指导帮助企业落实搬迁承接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个别重点企业搬迁去向的问题。但重点企业及园区规划定点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同时国家宏观紧控政策持续出台,一些传统行业,特别是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和纺织印染行业的企业搬迁去向更加难以落实。这些行业企业一般被认为污染较大,它们的搬迁调整恰恰是本次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重点,事关此项工作的全局。
(三)土地指标严重紧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土地政策的不断出台,搬迁企业新建厂房的用地指标越来越紧缺。2007年仅解决土地指标500多亩,与2007年的实际需求量相比差距较大。而今年根据《关于全力推进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中“列入搬迁调整范围的企业应在2008年6月30日前落实承接地并与收购主体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承接地新厂应开工建设”的要求,企业搬迁到新址的土地指标将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解决,需求量将达到最大,至少需要3000亩,这个需求量与市国土部门的实际供给量将形成很大的矛盾,土地指标严重紧缺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启动资金、搬迁承接地和土地指标将是当前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推进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2007年12月29日的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针对前阶段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方式,确保三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全力以赴,强化三项服务,确保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优化协调服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结合企业、行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这个中心,建立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部门间的联动配合,协调扶持政策的落实。
二是专题现场服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工作职责要求,由调整办牵头,督查组督导,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赴重点搬迁企业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现场协调和解决企业在搬迁调整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推进承接地对接,协调难点问题的解决,协调资金、措施的到位。
三是积极跟踪服务。对列入搬迁调整计划的企业,逐一完善台帐,实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加快完成搬迁调整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国家投资政策,认真对“退城进园”新开工项目开展清理调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环保、安全、能耗要求建设实施,确保企业通过搬迁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创新思路,改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以“退城进园”完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功能。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示范搬迁和重点行业带头搬迁,加快分散的工业企业向主题园区集中的步伐,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恢复生态平衡,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通过落实搬迁承接地的规划定点,支持和推动承接园区加快高品质环保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环保等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等配套功能,提升园区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形成推进“四高联动”的重要功能性载体和平台。
对不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三高二低”、“五小”企业,严格按照各专项工作要求实施关停、淘汰等分类整治。对符合产业方向的企业,合理落实搬迁承接地,鼓励企业通过搬迁加快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搬迁调整企业在转型中重点投资建设“三谷三基地”的新产品和新项目。
(三)形成合力,注重引导推动,强化布局调整激励制约机制
一是锁定目标明确时限。紧紧锁定前期在研究论证基础上确定的市区“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道路及景观建设”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和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两类工业企业及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中的116家重点搬迁调整企业,按照既定计划和时间要求,明确职责任务,全力推进搬迁调整,确保在2008年3月底之前,各搬迁企业完成收购评估并制定搬迁实施方案,报市调整办审核;在2008年6月底之前落实承接地并与收购主体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承接地新厂应开工建设;在2008年底前完成中心商务区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在2010年底前按计划全面完成调整范围内相关生产性企业的搬迁调整,实现全市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规范评估补偿。针对出让、划拨和租赁企业土地使用权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进一步规范落实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政策,做到既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各方权益,同时又能鼓励和促进企业搬迁。
三是加快落实奖励政策。在原有工业布局调整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在税收鼓励、土地指标、土地分配方面进一步落实鼓励性政策,按照“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对奖励资金的落实和使用监督,鼓励企业加快搬迁,以调动搬迁企业的积极性。
四是严格执行限制政策。前阶段的布局调整工作主要以政策激励、扶持导向为主,当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在下一步的推进中必须坚持政策激励和执法推动并举的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企业的搬迁。对调整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不符合城市建设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景观建设的工业企业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和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等两类重点企业,一律不得新建工业项目,也一律不得再行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同时,对于列入搬迁范围而未按规定搬迁的企业,严格按照《关于全力推进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执行,在环保、能源调配、生产要素供给、运输环节制约等各个方面给予限制。
五是完善会办和联动制度。继续建立和实施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联动制度,以形成推进布局调整的合力和良好氛围。针对个别企业利用政府部门间工作分工较细和沟通不紧密、不及时的缺陷,规避政策限制,顶风报上项目的情况,建立企业新上项目报送审批的通报会办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收到企业报送的材料或申请后,应在市调整办的协调下相互通报情况,会商确定审批意见。同时,建立部门联动制度,以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
六是加大布局调整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布局调整中的各项政策、措施、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营造全民理解搬迁、各方支持搬迁、企业主动搬迁的良好氛围,保障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落实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调整工作保障机制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是从2007年起列入市委、市政府“一票否决”考核内容的重点工作,在下一步的推进中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落实”:即收购主体到位、搬迁企业到位和承接地到位,以及落实搬迁承接地的责任,落实各收购运作主体的责任,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各搬迁企业的责任。在具体实施中,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各平台、片区“退城进园”工作考核的精神,把全面完成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求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明确下阶段工作重点,倒排进度,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并将“退城进园”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地区考核、部门考核、领导政绩考核范畴,做到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如期全面完成。
一是专项考核。市调整办会同督查组,按照年度下达的企业搬迁调整工作目标和设定的时限,对各市(县)、区完成企业整体收购签约数、搬迁调整数和承接企业数进行目标考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跟踪,全面客观考核评价工作实绩。
二是综合考核。对各片区调整工作的考核纳入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考核以及各区年度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产业资产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国联集团、城投公司、交通资产公司等平台的考核,纳入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在全市进行通报,并与各类评比挂钩。对重点搬迁企业按计划进度搬迁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实施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职能考核。在分解任务、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于服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配合不及时,从而影响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进程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实行“一票否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事关无锡未来的发展大局,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无锡加快建成“两个率先”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工业布局调整、企业退城进园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市调整办和各成员单位一起,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克服土地、银根收紧等宏观紧控政策对调整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三项服务(服务搬迁承接地的落实,服务启动资金的到位,服务土地指标等政策的实施),抓好四个重点(重点项目加快搬迁,重点企业示范搬迁,重点行业带头搬迁,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强力推进了工业布局调整工作。
截至目前,确定的116家重点搬迁调整目标企业中已有35家企业完成了搬迁调整(2007年完成了22家企业的搬迁调整);有45家企业完成了搬迁损失评估,其中飞马塑业、太平洋集团、布勒机械等29家企业完成了整体收购签约(含草签),煤矿机械厂等21家企业在新厂区开工建设新厂;余下的36家企业也已明确了收购主体,并正对其中24家企业展开评估。机光电工业园和纺织工业园的建设进展顺利。较长时间未定、制约化工企业搬迁调整进程的化工企业搬迁定点问题,目前也正全力推进,化工集团、石化总厂等企业已初步确定搬迁去向,目前正与承接地政府进行各项实质性洽谈;华润锡钢和焦化厂也已基本确定迁往靖江工业园,目前正全力推进各项相关工作;锡北科技产业园也已经市环保、规划认定,企业可择期入园建设。
(一)构建政策体系,界定责权规范运作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根据《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意见》(锡委发〔2005〕35号)精神及工作实际,先后制订和出台了10个政策性文件并形成了政策汇编,初步构建了完整的政策操作体系和规范。按照“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搬迁,以调动搬迁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从环保安全、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各方面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政策导向,实施政策性控制和约束,促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
(二)创新工作思路,顺应变化力促搬迁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受宏观发展形势和外在政策环境的影响很大。自全面推开以来,市调整办本着有利于促进企业搬迁、有利于鼓励企业发展、有利于确保企业稳定的宗旨,顺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一是在企业搬迁承接地的选址方面,由开局之初的成建制集群化搬迁调整为包括多方面、多形式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化工企业搬迁意向地的调研、规划、确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落实了无锡化工集团、无锡石化总厂(即无锡树脂厂)、无锡硫酸厂等企业的搬迁承接地,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各企业与搬迁承接地间的具体问题。二是在搬迁企业的范围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工业企业概念,将确实影响无锡城市整体发展的商贸企业也列入搬迁调整范围,从工业向商贸延伸,体现了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大战略格局和意图。作为无锡最大的肉类及熟制品批发供应企业,天鹏集团也已列入搬迁调整计划,目前已进入搬迁实质性建设阶段。同时,对于城市中心商务区,进一步明确了到2008年底要完成所有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目标。三是在筹措启动资金方面,为帮助企业加快搬迁调整,市调整办创新理念、调整策略,协调明确对已具备搬迁开工条件的签约企业,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进行担保,由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作为搬迁启动资金。赛福天钢绳有限公司、威克集团等企业正按这种模式实施搬迁调整工作。四是在拓展实施主体和运作平台方面,为了缓解搬迁调整企业数量众多、收购补偿资金需求庞大,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单个平台运作压力过大和资金筹措渠道过窄的困境,市调整办因势利导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个片区、平台的作用,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4个城区和市产业资产公司、国联集团、房开集团、城投公司、交通资产公司、重点办、古镇办、惠山青龙山保护建设办公室等8家单位也纳入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收购补偿运作主体范畴,实现部门协同、资源整合、政策一致、有序推进的局面,促进了布勒机械、四纺机、协联针织、和新织造、阿尔梅(原电影胶片厂)等企业的搬迁调整。
(三)抓住重点关键,围绕目标分类推进
市调整办按照总体谋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四个工作重点推进企业搬迁:一是围绕重点项目加快搬迁。重点配合做好太湖大道南广场由香港九龙仓集团实施的“双子大楼”项目地块上原市属重点企业和部属企业搬迁推进工作。二是抓住重点企业示范搬迁。主要抓了原市纺织产业集团下属企业,重点化工、冶金企业的搬迁调整工作,一批企业已陆续签订了搬迁补偿协议和承接地新厂土地出让协议。三是抓住重点行业带头搬迁。主要研究和推进了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的布局调整。目前,无锡市机光电装备制造工业园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8家进园企业新厂已全部建设完成,企业已陆续投产;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区,首批已有12家企业入园奠基开工,多数企业也已进入竣工投产阶段。四是抓好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主要协调了机光电工业园、化工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确保在实施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前期工作中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当前面临着国家宏观政策紧控,土地指标短缺,土地价格上升,承接地门槛升高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下一步的推进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收购补偿资金依然不足。启动资金不足问题虽说目前已经通过多平台运作方式在市级层面上得到缓解,但是各个平台的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据了解,由于国家宏观紧控,多数平台收购补偿资金也是严重不足。因此,收购补偿资金不足问题将是当前制约各个平台实施市区工业布局调整企业搬迁补偿工作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仍将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整体推进,需要各个平台想方设法解决好。
(二)搬迁承接地难以落实。尽管在指导帮助企业落实搬迁承接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个别重点企业搬迁去向的问题。但重点企业及园区规划定点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同时国家宏观紧控政策持续出台,一些传统行业,特别是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和纺织印染行业的企业搬迁去向更加难以落实。这些行业企业一般被认为污染较大,它们的搬迁调整恰恰是本次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重点,事关此项工作的全局。
(三)土地指标严重紧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土地政策的不断出台,搬迁企业新建厂房的用地指标越来越紧缺。2007年仅解决土地指标500多亩,与2007年的实际需求量相比差距较大。而今年根据《关于全力推进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中“列入搬迁调整范围的企业应在2008年6月30日前落实承接地并与收购主体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承接地新厂应开工建设”的要求,企业搬迁到新址的土地指标将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解决,需求量将达到最大,至少需要3000亩,这个需求量与市国土部门的实际供给量将形成很大的矛盾,土地指标严重紧缺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启动资金、搬迁承接地和土地指标将是当前制约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推进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2007年12月29日的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针对前阶段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方式,确保三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全力以赴,强化三项服务,确保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优化协调服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结合企业、行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这个中心,建立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部门间的联动配合,协调扶持政策的落实。
二是专题现场服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工作职责要求,由调整办牵头,督查组督导,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赴重点搬迁企业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现场协调和解决企业在搬迁调整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推进承接地对接,协调难点问题的解决,协调资金、措施的到位。
三是积极跟踪服务。对列入搬迁调整计划的企业,逐一完善台帐,实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加快完成搬迁调整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国家投资政策,认真对“退城进园”新开工项目开展清理调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环保、安全、能耗要求建设实施,确保企业通过搬迁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创新思路,改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以“退城进园”完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功能。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示范搬迁和重点行业带头搬迁,加快分散的工业企业向主题园区集中的步伐,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恢复生态平衡,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通过落实搬迁承接地的规划定点,支持和推动承接园区加快高品质环保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环保等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等配套功能,提升园区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形成推进“四高联动”的重要功能性载体和平台。
对不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三高二低”、“五小”企业,严格按照各专项工作要求实施关停、淘汰等分类整治。对符合产业方向的企业,合理落实搬迁承接地,鼓励企业通过搬迁加快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搬迁调整企业在转型中重点投资建设“三谷三基地”的新产品和新项目。
(三)形成合力,注重引导推动,强化布局调整激励制约机制
一是锁定目标明确时限。紧紧锁定前期在研究论证基础上确定的市区“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道路及景观建设”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和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两类工业企业及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中的116家重点搬迁调整企业,按照既定计划和时间要求,明确职责任务,全力推进搬迁调整,确保在2008年3月底之前,各搬迁企业完成收购评估并制定搬迁实施方案,报市调整办审核;在2008年6月底之前落实承接地并与收购主体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承接地新厂应开工建设;在2008年底前完成中心商务区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在2010年底前按计划全面完成调整范围内相关生产性企业的搬迁调整,实现全市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规范评估补偿。针对出让、划拨和租赁企业土地使用权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进一步规范落实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政策,做到既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各方权益,同时又能鼓励和促进企业搬迁。
三是加快落实奖励政策。在原有工业布局调整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在税收鼓励、土地指标、土地分配方面进一步落实鼓励性政策,按照“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对奖励资金的落实和使用监督,鼓励企业加快搬迁,以调动搬迁企业的积极性。
四是严格执行限制政策。前阶段的布局调整工作主要以政策激励、扶持导向为主,当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在下一步的推进中必须坚持政策激励和执法推动并举的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企业的搬迁。对调整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不符合城市建设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景观建设的工业企业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和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等两类重点企业,一律不得新建工业项目,也一律不得再行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同时,对于列入搬迁范围而未按规定搬迁的企业,严格按照《关于全力推进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执行,在环保、能源调配、生产要素供给、运输环节制约等各个方面给予限制。
五是完善会办和联动制度。继续建立和实施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联动制度,以形成推进布局调整的合力和良好氛围。针对个别企业利用政府部门间工作分工较细和沟通不紧密、不及时的缺陷,规避政策限制,顶风报上项目的情况,建立企业新上项目报送审批的通报会办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收到企业报送的材料或申请后,应在市调整办的协调下相互通报情况,会商确定审批意见。同时,建立部门联动制度,以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
六是加大布局调整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布局调整中的各项政策、措施、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营造全民理解搬迁、各方支持搬迁、企业主动搬迁的良好氛围,保障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落实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调整工作保障机制
市区工业布局调整是从2007年起列入市委、市政府“一票否决”考核内容的重点工作,在下一步的推进中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落实”:即收购主体到位、搬迁企业到位和承接地到位,以及落实搬迁承接地的责任,落实各收购运作主体的责任,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各搬迁企业的责任。在具体实施中,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各平台、片区“退城进园”工作考核的精神,把全面完成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求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明确下阶段工作重点,倒排进度,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并将“退城进园”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地区考核、部门考核、领导政绩考核范畴,做到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如期全面完成。
一是专项考核。市调整办会同督查组,按照年度下达的企业搬迁调整工作目标和设定的时限,对各市(县)、区完成企业整体收购签约数、搬迁调整数和承接企业数进行目标考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跟踪,全面客观考核评价工作实绩。
二是综合考核。对各片区调整工作的考核纳入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考核以及各区年度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产业资产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国联集团、城投公司、交通资产公司等平台的考核,纳入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在全市进行通报,并与各类评比挂钩。对重点搬迁企业按计划进度搬迁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实施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职能考核。在分解任务、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于服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配合不及时,从而影响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进程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实行“一票否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事关无锡未来的发展大局,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无锡加快建成“两个率先”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