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总第181期

心系杨梅 造福一方

心系杨梅 造福一方

时间:2008-09-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一年一度的杨梅收获季节结束了,提起今年马山镇的杨梅收入情况,无锡市滨湖区人大代表许海群同志心里总感到遗憾。尽管今年马山的杨梅产量比起去年来少了一些,但价格还不错,应该有利于农民的收入。不料今年因气候关系杨梅成熟推迟了几天,而梅雨季节又比往年提前,使杨梅采摘时正逢上连日阴雨,严重影响了杨梅的产量和质量,不少成熟的杨梅坏在树上,使不少农户减少了收入。
  许海群代表今年1月经选举担任了马山镇人大副主席。在搞好人大工作的同时,他还牵挂着马山的农民,牵挂着新农村建设,想着使马山农民走上富裕小康的生活。
  马山镇是一个多山地少农田的地方,尽管靠在太湖边,但人们没有“靠水吃水”的习惯,这条路实际上也走不通。历史上的马山农村一直维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初,马山农民与全国农村一样提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和山林分到了每个农户。这个时候,许海群和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一样,在自己分到的山地上种上了不少杨梅树。尽管当时杨梅价格不高,但毕竟还是家庭中的一笔重要收入。多年后,包括檀溪、耿湾、万丰、古竹等村上的杨梅种植大户因此而走上了小康之路。许海群自己也尝到了甜头,在村里经常动员大家种好杨梅树。
  1995年,许海群当上了镇党委委员,第二年当上了副镇长,负责抓三产和工业。这个时候,他的思路逐渐明确起来,要引导马山农民致富,一是要发展好工业;二是要充分利用马山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在确保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搞杨梅和茶叶种植。他积极实施镇党委的决策,通过探索实践和不断改革,使马山的乡镇工业走上了快速稳定发展的道路。2001年,他开始主抓农业,在度假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他把重点放在了茶叶特别是杨梅的生产上。他组织了杨梅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又组织了杨梅、茶叶合作社,积极支持王阿南等同志开展杨梅的种植管理技术研究和科技推广,在克服杨梅结果的“大小年现象”上有所突破,使杨梅每年的产量基本上达到均衡,他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方式,保持了马山杨梅的高品质。在品种的选择上,他和有关同志一起通过对比,确认马山本地的优良品种大大胜过外地品种,并加以推广,避免了某些地方所走的弯路。在此基础上,他和各部门一起积极进行宣传,参与杨梅品质评比,屡屡夺冠,大大提高了马山杨梅在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他在镇、村两级积极筹资,并向上级农业部门争取资金,几年来共筹资约500万元,向村民免费提供杨梅树苗,修建各村山上的杨梅园水泥路15公里,既发展了杨梅种植,又方便了村民的上山管理采摘和游客上山采摘旅游。这样,尽管马山杨梅的年产量不断提高,价格每年有所上升,但马山杨梅还是不愁销售,年年有大量的游客到马山来采购旅游。马山的杨梅树成了马山农民的“摇钱树”。现在,马山的杨梅树共有近万亩,已经结果的有5000亩,去年,马山的杨梅使马山农民人均增加了近5000元的收入,不少农户的收入达到3万元,最高的达到了10万元。加上在茶叶上人均收入2000多元,马山农民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生活水平得到了大步提高,再加上务工经商收入和其他农业收入,大批马山农民步入了小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许海群(上接34页)同志为自己能够对马山农民的致富事业作出一点贡献感到欣慰。
  当了镇人大副主席以后,许海群同志继续思考着杨梅这个课题。他要尽力通过多种方法改变不少村民的传统观念,大力推广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产量;他想建立一个集马山和全国各地品种的杨梅园(或称基因库),为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作准备,为发展杨梅事业作贡献;他还要继续搞好品牌战略,使马山杨梅的品牌越来越响,让马山杨梅成为马山的“代言人”;他还考虑马山杨梅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升马山杨梅的经济价值。一句话,他要让杨梅这棵“摇钱树”在马山越长越高大。□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