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总第181期

各陈己见是民主政治之常态

各陈己见是民主政治之常态

时间:2008-09-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近年来,不少代表委员们提出的议案、提案尽管乍听起来不那么关乎宏旨,有的看似“剑走偏锋”,有的似乎语出惊人,有的彼此“针尖对麦芒”,有的被指为“代言自身利益”……但正是在这种思想、观点的交锋中,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汇入治国良策。各陈己见,不仅是不同群体利益关切和诉求争相表达的生动写照,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的具象缩影。
  一个有活力的制度,是不同声音都能够在公共机构中得到充分表达的制度。民主,意味着对差异的包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只有在讨论过程中各种观点充分交流,有畅通的制度出口,才能真正体现民主的内在要求。
  各陈己见、深入讨论是科学决策的前奏。“资本利得税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包括印花税都应取消”、“现行独生子女条例不可废”、“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可行”……
  代表委员对有些议案、提案提出质疑,有助于我们从中剥离、过滤出建设性意见,为科学决策提供智慧支持,传统节日放假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对“两会”上的争论,不论代表委员自身,还是公众和媒体,都应以民主的心态视之。从一定意义上说,“吵架的大会也是团结的大会”。
  一个民主社会,必然有一个使公共事务都能够得到充分讨论的机制。“两会”正是这样一个让所有公众的心都随之跳动的制度平台,人们的心声都能在这里得到充分表达。有人认为,“两会”所议国是必为“宏大叙事”,这其实是一种误识。看病、上学、住房、肉价这些广涉千家万户的民生琐事,似微实大,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议好小事也能体现履行职责、参政议政能力。在平等的对话和各抒己见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找到更有利于民生的发展大计,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体理应将代表委员们的不同声音传递给公众,让其去经受时间和社会理性的冲刷。□(摘自学习时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