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总第188期

话说无锡米市

话说无锡米市

时间:2009-11-18 16:46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无锡历史上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素有“中国米市之首”的美誉。多年来市政府和市粮食局都十分重视米市建设,将米市作为市重点发展的交易市场之一。历史上的米市业者为米市做出贡献;今天的粮食工作者为创建现代化的新米市而努力,新米市的建设发展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研究米市文化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土地肥沃,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无锡米市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米市的历史文化起源诸说纷纭。
    据《创建积余堂记》碑文记载和民间传说,泰伯开吴,已是无锡米市的前雏,早在汉唐时期,无锡米豆业已有发展;南宋时代,无锡米市初兴,明朝万历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由兴到盛,每年粮食交易量高达七八百万石。据《中国财政史辑要》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每年苏南征收漕粮4万石,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全国每年征收漕粮400万石,其中苏南150万石、浙江60万石。金匮县志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朝廷指定无锡为江 苏各县漕粮转运站,从此,每年在无锡购办的漕粮就达130万石。到清朝后期,无锡是江浙两省的漕办中心。清朝末期无锡负责办漕粮的大粮行是三里桥元丰粮行张呜球(四品官衔、头戴蓝顶),直接受于朝廷的奉禄。封建皇朝的漕粮是促使无锡成为粮食大集散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1906年上海至无锡火车通车,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从此无锡漕粮水陆并进,运往京城,从前设在上海的粮道衙门也搬到无锡,1911年辛亥革命后,漕粮结束,无锡承办漕粮已成为历史,但其深远影响已为无锡成为全国米市之一奠定了基础。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形成无锡米市另一个重要因素。太湖之滨、鱼米之乡,这里土地肥沃、河浜交叉、气候宜人、盛产稻米。无锡又是水陆交通枢纽,古运河贯穿城区,从无锡南渡太湖可通向浙江,北出长江又沟通北方,无锡境内有若干河道通向四乡邻县,水运交通特别便利。明末清初,无锡稻米经营规模与集散数量已居全国之冠。
    无锡县志上面写道,“米市在北门大桥”,就是指在现在北塘区三里桥一带。无锡米市已形成以北塘为主,汇集了三里桥、黄泥桥、北栅口、伯渎港、南上塘、黄泥降、西塘等八地段米市。
    无锡又是中国民族资本家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民国初年随着米面加工的发展,给当时的无锡米市又带来更大的生机。民国十七年,无锡米市进入鼎盛时期,常年吞吐量达1200万石(即9亿公斤),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解放前无锡还有粮行274家,米店103家,粉麦号131家,油饼行17家,堆栈31家,碾米厂50家,面粉厂18家,榨油厂24家。米市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无锡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1895年,无锡开办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1902年茂新面粉厂开办。1925年到1927年,全市有包括米业、油业、面粉、缫丝、纺织、印刷、邮电和人力车夫等行业,产业工人有10万多名,名列全国第二位。米市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交通的发展,带动了各类商品的畅销,出现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故无锡有小上海之称。
    二、分析米市现状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粮食流通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同时取消粮食自由市场。三十多年来,粮价稳如泰山,稳定了社会,但也抑制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国家粮食收不抵支,国家财政负担逐年加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粮食管理放宽了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使中断三十多年的无锡米市开始复苏,粮食部门主渠道畅通,集体与个体粮商开始活跃,交易逐步增多,无锡米市有了新的气象。随着中央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农村粮食收购又逐步实行合同订购,直至全部市场收购,米市的成交量活跃,据1993年底统计,无锡先后发展建成无锡粮油交易市场、三里桥粮油贸易市场、振兴路水上粮油市场,后西溪杂粮市场,以及锡澄西郊等六个粮油市场。年成交量已达7亿斤,成交额7.5亿元。交易总量按同年同口径相比,已超过当年九江、芜湖、长沙的交易量(九江4亿斤、芜湖、长沙分别为5.6亿斤),无锡米市迈开了新的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锡市政府和粮食局为了加快粮食物流建设,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又十分重视、全面规划构建无锡粮食市场体系。对米市进行布局调整,国家投入一定财力,同时利用民间资本。近几年先后建成三大市场即:无锡粮油中心批发市场、无锡朝阳粮油市场、无锡粮油交易市场。创办无锡专业网站“无锡米市网站”以及“粮油市场网站”“网上粮店”,使米市又增添生机和活力。据2007年底统计,三大市场总的成交量8.9亿斤,成交额10.7亿元。米市为满足锡城及周边地区居民米袋子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但是我市米市的发展现状离市政府和市粮食局提出的“重振米市雄风,发展现代新米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是交易方式单一、层次低、过于传统;其次是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交易的规模与成交量还不够,信息化水平尚需提高,市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影响还不大。随着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加快建立市场体系,尤其是上海与苏南周边城市粮食大市场的迅猛发展,如果我市的粮食工作者固步自封,不大胆探索创新之路,很快就会与其他地区拉大差距,现代新米市的形象就会被其他城市所代替。
    为了弘扬米市文化,振兴粮食科技,提高产业水平,进一步发展现代新米市,这是我市粮食工作者共同肩负的重任。我们要达成共识,目标一致,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将新米市做大做强,再上新台阶,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市场。
    三、探索米市发展
    追溯米市的历史,研究米市文化,无锡米市对全国最有影响有三个阶段。一是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的年吞吐量达到700—800万石,朝廷在无锡购办漕粮最多的一年为130万石。二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无锡米市活跃,粮食堆栈(即仓库)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无锡粮食加工为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三    是民国十七年无锡米市进入鼎盛时,常年吞吐量达历史高峰,年交易量1200万石(即9亿公斤)左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历史上的米市,主要靠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稻米产量充足、漕粮北上中转、粮油加工发达,方使无锡成为全国米市的集散中心。那时成交粮油数量要占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而现在米市的交易量还远远没有超过当年的规模。如何使新米市构建成一个吸引全国粮源的粮食大市场,试作如下设想。
    (一) 新米市要有统一发展、协调机制
    目前无锡米市主要的三大粮食市场要达到“打历史牌,走创新路",对内要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对外要形成一个核心,各市场要侧重分工,有分有合,要在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上,增强服务功能,注重经营管理,市场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放心、诚信、方便的交易宗旨,过去是南粮北上,现在是北粮南下,要把全国的客商吸引到无锡来。
    (二) 要围绕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目标
    无锡历史米市的繁华兴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水陆交通方便。近几年无锡城市建设加快,交通特别发达,无锡水、陆、空交通已形成全国区域枢纽,更加具备新米市发展的条件。新米市不但要满足市民的口粮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更重要的是补充上海的需求,要作为上海部分粮食供给的蓄水池、储备库。根据情况分析,进入上海的粮食物流远远不及进入无锡便利,无锡不但有历史米市的美誉,还有相当规模的储存条件和加工能力,具有国家级的粮油检测机构。把上海作为新米市辐射的目标,无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要突出重点,进一步发展中心批发市场  
    无锡粮油中心批发市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南毗邻高浪路,东靠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离无锡客运站和硕放机场较近,市场基础设施完善,粮食铁路专用线直接进入中转储备库,京杭大运河专用粮食码头具有水运优势。中转库现在粮食仓容5000万公斤,油脂储藏能力1000万公斤。
    要突出三大市场的重心,首先要总体规划,滚动开发,分步实施,早日把粮食交易的规模搞上去。逐步建成全国有地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能反映全国区域性粮食供求趋势的粮食专业大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交易平台,以良好的服务及信誉吸引全国各地的粮商。
    (四)创新创办“中期合约”交易
    根据中国国情分析,新米市要做大交易平台,要研究探索创新创办中国式的“中期合约"交易,走期货与批发的中间道路。民国初期,无锡米市在米业公会、面粉公会等茶话会上,已经开辟粮食栈单买卖交易,各地客商都以库栈实物进行交割,成交量很大,市场十分兴旺。
    “中期合约”交易,类似过去的栈单合约买卖,不像期货交易是利用价格风险转移和涨停机制,部分交易人员靠投机差额取得利润。而“中期合约”交易要在3—6个月内以实物交割,不存在投机性,有利于粮食余缺调剂,了解现货市场价格。等规模做大条件成熟后,可以开通网络交易,在外地设立分公司,进一步扩大“中期合约”的规模。
    (五) 争取“中期合约”交易平台与期货商品交易所对接“中期合约”可以利用信息网络,争取与郑州、大连的粮油商品期货市场对接,开辟通道,把我国两大期货市场信息直接反映在“中期合约”网络上,同时利用我市粮油储存仓库有利条件,在无锡争取开辟期货市场粮油交割点,把更多的粮源引向我市。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争取早日实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