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次会议

[ 工作汇报 ] 关于我市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汇报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唐余开

时间:2009-11-19 12:3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市就业创业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随着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市面临着“退城进园”企业职工分流、被征地农民增多、大学生就业难三重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受国外需求下降,涉外企业大量压缩生产,我市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回落,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随着我市扩大内需和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至九月底,全市经济运行出现率先回暖迹象,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项目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年初确定序时进度。全市实现新增就业人数9.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2%;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5.0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27%;扶持创业7274人,带动就业4.5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90.9%和9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低于年度目标0.69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用工逐季回暖。今年1-9月份,全市企业累计录用27.48万人,同期退工24.41万人,累计净增岗位3.07万个,一季度岗位净流失3.04万个,4月份出现回暖迹象,二季度净增岗位2.08万个,三季度岗位净增4.04万个,从3月底岗位流失率为1.93%回升到目前岗位净增率达1.95%,全面扭转了前期就业岗位净流失的局面。三是人力资源市场渐趋于活跃。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报告显示,一季度用人需求9.1万人,求职人数14.7万人,求人倍率为0.62,为近年来低点。二季度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开始回升明显,三季度需求人数达13.7万人,求职人数18.6万人,求人倍率为0.74,求职人员的就业压力明显减轻。四是重点人群就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是最大的就业群体。到9月底,全市3.15万在锡高校毕业生中,签约率已达到85.9%,此外,我市还接收外省市高校毕业生1万多人。农民工与本地人员的退工比例由一季度末的7∶3下降至目前的6∶4,录用比例由3∶7上升为5∶5,岗位减少大幅收窄。全市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381户,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59人,连续25个月动态清零。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以及市人大的工作指导和要求,把“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服务企业稳定就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强化培训提升就业、实施援助“保底”就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服务企业稳定就业情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迅速研究,采取坚决有效、切实可行的综合政策措施:一是市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十二项政策措施,将就业岗位增加作为重大投资项目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今年全市投入655亿元安排了170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工业项目87个,民生事业项目20个,这些项目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二是市政府率先出台了“新老八条”政策措施,采取了阶段性降低医疗、失业保险费率,扩大和延长就业补贴,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困难企业给予稳岗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全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三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关于构建和发展和谐劳资关系的决定》,提出了“双维护、两服务”和“劳资和谐共赢”的工作理念,并发出了致全市企业“稳定员工倡议书”;四是建立了企业用工动态监测报告制度,自去年12月1日起,通过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对面上企业用工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重点对用工规模在百人以上的3000多家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和了解全市各类企业录用、退工变化情况,每周定期发布企业用工动态监测报告;五是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就业稳定的长效机制。就业困难对象的认定范围由原7类扩大为12类,改变了以往再就业优惠政策3年一轮的做法,实现了就业优惠政策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今年全市共安排稳定和促进就业资金10.2亿元(社保降率减征4.9亿元),其中,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了4.4亿元,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1-9月份,全市社保降率政策已惠及4万多家企业,减轻企业负担2.1亿元;认定了85家困难企业,发放稳岗社会保险补贴8110多万元,稳定职工3.4万人;发放各类就业服务补贴达1.2亿元。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对我市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进行了督查,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后续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工业增长的动力还不足,产业和社会投资还没有加大,由于国际贸易保护抬头和贸易摩擦加剧,外需萎缩的局面还在持续,企业运行仍较为困难,就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尚处于“恢复期”,总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较突出。同时,一些外资企业前期退工较多,近期情况有所好转,用工缺口却很难马上补上,加上对求职者年龄、性别、技能有较高要求,出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一是围绕已经明确的扩内需政策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凡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提升,有利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以及拉动内需效果明显的民生事业,优先落实资金安排,强化推进。二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老八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应享受政策的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各项扶持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三是继续推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确保城乡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保增长稳就业。
    二、“退城进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
    为优化城市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我市确定了116家重点整体搬迁企业,涉及职工6万多人。到目前为止,已有77家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3.5万职工已进入搬迁后企业,尚未完成搬迁调整的企业有39家。在处理“退城进园”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过程中,我市把稳定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作为主攻方向,指导企业保持职工岗位不变、劳动报酬不降,消除职工疑虑;通过实施交通补贴、专车接送等方式,确保企业正常运转;通过缩减工作时间和工作班次,促进了劳资关系和谐。
    下一步,我市退城进园的职工安置将进入到攻坚时刻,企业的搬迁将由市内转为市外,由此会带来更为尖锐、复杂的矛盾。据统计,未来两至三年内,全市有10家企业将迁往外市,涉及企业职工7800人左右,其中以“一钢三化”(锡钢、石化总厂、焦化公司、化工集团),涉及职工达5500人左右,据调查了解,75%以上的职工将会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关系。这些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且缺少相应的企业和岗位来妥善安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这一情况已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政府各部门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做好分流方案,妥善解决好企业搬迁后企业职工安置问题。二是提前开展对职工的转岗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吸纳安置“退城出市”企业分流职工,帮助他们实现职业转型。三是就业服务提前介入,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中介机构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形式,帮助分流职工市场择业。四是加强对失业职工的就业援助,通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失业职工中的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就业跟踪服务,通过落实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其再就业。
    三、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
    截止到2009年6月,市区共有被征地农民38.3万人,其中市本级22.8万人,锡山7.4万人,惠山8.1万人。被征地农民中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有19.9万人,其中市本级12万人,锡山2.8万人,惠山5.1万人;办理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政府保养)的有18.4万人,其中市本级10.7万人,锡山4.6万人,惠山3.1万人。今年1-9月份,进行失业登记的被征农民有6589人,实现就业5137人,加上原有结存的登记失业被征地农民3700多人(主要集中于滨湖区和新区),目前登记失业被征地农民为5000人左右,此外,还有锡山、惠山区历次被征地农民末纳入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但处于失业或不稳定就业状态的农民约有1.2万人。在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中,我们大力推进“三个接轨”:一是政策接轨,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农村零转移家庭及农村就业困难对象纳入到就业优惠政策体系中,对被征地农民的优惠政策优于城镇失业人员。二是服务接轨,将城镇劳动保障平台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服务功能、考核标准向农村延伸。三是保障接轨,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置换“城保”进程,完善了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到9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93%。
    当前被征地农民就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以及保增长扩内需新增项目的实施,农村在向城市化、社区化转型的渐进过程中,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尚未与城市完全接轨,原有的村级经济发展却已受到了制约和削弱。原来依附于村级经济得以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农民失去了就业载体。二是本地农民有传统的就近就业乡土观念,不愿到其他区域就业,加之适合被征地人员就业的岗位比较局限,增加了促进就业工作的难度。同时,纳入保障安置的被征地人员未就业的可享受最长为期两年的失业保险金,降低了一部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意愿。
    下一步要把全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作为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举措。一是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就业困难对象认定,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促进被征地农民尽快就业。二是充分挖掘农村社区管理服务、道路养护、河道保洁、公路养护和园林绿化等岗位,开发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三是依托城乡劳动保障平台,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年我市无锡籍高校毕业生生源数3.9万人,比上年增长5.4%,在锡高校毕业生3.15万人,比上年增长14.8%。到9月底,我市共接收毕业生19772人,其中,已就业的无锡籍毕业生9757人,外省市毕业生10015人。回原籍未就业的无锡籍毕业生目前有1325人。截至9月底,在锡高校毕业生已签约的有27095人,签约率为85.9%。今年以来,面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市政府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意见,狠抓“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导向。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今年已招聘了235名大学生“村官”上岗。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一次性招聘10名以上大学生的企业按每人300元标准给予补贴;对服务外包企业和“530”企业每签约一名高校毕业生给予4000元的实训补贴,对每名大学生给予1000元的就业补贴。二是强化创业扶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经认定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基地安排在校学年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的,按照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标准给予补贴。依托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创业平台,建立了创业街、创业园和创业城“三地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载体。三是强化就业服务。通过开展公益性招聘、网上招聘和校园招聘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实施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确保困难家庭毕业生及时就业。今年1-9月份,我市举办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招聘会69场、大型校园招聘会15场,采集毕业生就业岗位4万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5291名高校毕业生(应届生595名)进行了失业登记,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共帮助5041名毕业生(应届生563名)实现了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意愿降低。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当前形势下企业能够稳住现有岗位已属不易,不愿花钱费时培训新员工。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其实现就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年我市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二是高校毕业生技能素质不适应我市产业升级需要。一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我市高校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专业素质上都难以达到这些新兴行业的要求。三是部分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够成熟。许多毕业生存在“重机关事业,轻企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传统就业观念,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下一步,我市将全方位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将我市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落实到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二是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从其在校期间抓起,通过创业培训和模拟实训等手段,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四是全面落实530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和培训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扶持政策,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等见习实训基地增强毕业生实践能力。
    五、创业带动就业情况
    当前形势下,我市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增加就业岗位的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全方位推进。一是强化了政府促进创业的目标责任。我市制定了“530”计划和“5320”创业目标(5年时间重点扶持3万人自主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设立了10亿元创业投资专项资金和1亿元扶持创业资金,并于年初民生工作会议上以市政府名义分解下达了工作目标。二是构建了覆盖各类创业群体的政策制度。对来我市创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及海外留学人员给予科研经费、创业发展资金、专项贷款,以及入驻创业园租金减免优惠政策;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开业补贴、租金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撑,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对就业困难对象创业给予最高额度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三是完善了广覆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依托“三谷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层次创新、高层次创业、高级管理、高技能“四高”人才培训基地;针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创业群体,开展创业意识(GYB)、创办你的企业(SYB)、完善和提高你的企业(SIYB)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创业培训。四是打造了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平台。广泛征集创业项目,形成了项目开发、征集、论证和推介工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联合办公开辟绿色通道,为创业者提供开业前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今年1-9月份,全市共减免税收1307万元,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60万元,征集开发创业项目120个,认定56家创业孵化基地和59家创业实训基地。全市开展创业培训1.34万人,其中“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6025人,培训后成功创业3730人。今年,我市还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首批82家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
    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从创业意识来看,相对于浙江等创业意识较强的地区,目前我市创业氛围仍不够浓厚,人们创业致富的观念比较淡薄,具有较强的求稳心理。从创业政策来看,城乡创业政策虽已基本统一,但政策框架设计上还是以面向城镇人员为主,对农民创业还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扶持措施。从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来看,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率、稳定率、带动就业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创业场所瓶颈等问题急待解决。
    针对以上新的问题,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推进创业工作力度:一是大力开展“创业行动年“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创业助我行”、“创业知识大赛”、“创业服务进社区”、“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全民创业、艰苦创业的生动实践,营造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二是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根据农民创业特点,顺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打造一批农业创业特色品牌。三是进一步加快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创业项目,组织创业推介活动,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
    六、培训促就业情况
    今年,我市重点实施了“三类培训计划”:一是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企业放假职工开展培训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额补贴培训和鉴定费用。对组织职工开展培训,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适当安排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全面贯彻落实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纲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逐步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计划。引进印度NIIT(中国)服务外包学院、美国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国际知名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提供外包实训项目,培育中高端外包人才。整合我市现有学校资源,形成了有42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参加的无锡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共同打造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市公共实训基地等现有实训资源,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人才实训中心,设立了IT服务外包、影视动漫、计算机网络等实训鉴定室,首期配置了600多个实训机位。今年1-9月份,开展困难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2.9万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3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8.6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2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9954人,培训服务外包人才2.1万人。
     当前,我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一批服务外包、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但我市符合产业转型要求的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明显缺乏,目前我市技术工人总数30多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有8万多,大部分集中在传统行业,这显然与我市提出的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一是继续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对企业在职和放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组织好大学生、农民工、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培训和“两后生”的储备性培训,开展技能与就业岗位对接活动。二是发挥行业企业平台的主体作用,给合本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广泛开展有引导性订单式培训,大力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人才。三是发挥公共实训平台培养技能人才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3-5所国家、省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施“技工院校百名师资培养领航计划”,依托各类培训资源,推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训工作。四是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导向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就业工作是一项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我市在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中虽然取了一些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当前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突破。
    以上汇报,请审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