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总第189期专刊

依法有效行使神圣职权 务实有序推进民主建设

江阴市人大常委会

时间:2010-01-16 19:1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1980年,无锡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无锡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这是无锡地方政权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无锡地方人大常委会走过的30年,是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30年,是无锡地方人大工作不断探索发展的30年,也是无锡地方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进步的30年。在无锡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江阴市(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不辱使命,薪火相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依法履行职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而又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大事项决定权得到有效运用
    一是围绕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决算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常委会先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设幸福江阴三年行动纲要等规划及其调整变更,依法作出决议决定,加强跟踪监督,力求规划制定更加公开民主,规划实施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围绕教科文卫等社会民生重大措施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先后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布局调整,加强前期调研论证和后期跟踪监督,确保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加符合民意,更加符合实际。
    三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对禁止开山采石、地下水禁采、长江岸线资源科学利用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注重加强对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跟踪问效,提高重大事项决定的实效。市人大常委会从1995年作出决定控制开山采石,到2004年全面禁止,历时十年努力,全市所有采矿点全部停止开采,废弃石宕复绿整修也严格按规定报批进行。1999年,决定向省人代会提交议案,呼吁全省开展控制地下水开采行动,此后,贯彻省人大有关决定,在无锡地区率先实现了地下水禁采,全市地面沉降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01年作出《关于加快实施沿江开发的决定》,推动沿江开发和岸线科学利用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跨江联动开发。
    二、突出重点,规范程序,监督工作实效得到有效提高
    一是始终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监督工作的中心。
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围绕市委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从八十年代促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九十年代实施资本经营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到进入新世纪发展园区经济、推动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汇报、视察调研等各种监督形式,有效推动全市经济科学发展,确保了江阴在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先地位。
    二是推进财政预算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迈进。认真学习贯彻监督法,于2006年年底制定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资金监督的暂行规定,由人代会对项目资金安排计划进行审查批准,人大常委会进行闭会期间的常规性监督;2008年开始对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进行专题审议,探索建立土地出让金预决算管理制度,逐步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今年又启动了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估。注重运用审计成果,在督促问题整改的同时,督促政府相继制定了有关手续费返还、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考核、部门预算年度结余资金管理等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监管制度。
    三是坚持为民代言关注民生。先后十多次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加强对江阴首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运转情况的监管,多次视察、调研推进历次被征地农民保障情况和征地拆迁、经济适用房建设、就业安置、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工作,促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创新开展对垂直部门的监督。从2005年开始,先后对江阴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供电、质监等有关上级派驻条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既增进了地方与条线部门的沟通与了解,又促进了地方政府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不断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和落实率。形成了从调研、审议、通报、督办到汇报的基本程序,必要时还采取听取专题汇报和“回头看”的形式加强督办。在江阴人大网站上开辟民声留言栏和代表留言箱,公开审议意见的办理进程,通过社会监督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和落实率。
    三、创新载体,完善机制,代表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创新代表活动载体。
近年来,常委会坚持以推进“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为抓手,深化“人大代表之家”建设,统一名称和建设标准,规范代表学习、视察、述职、联系选民、接待选民等8项基本制度,促进了“代表之家”建设的全覆盖和人大代表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目前,全市共建立“代表之家”77家。
    二是创新代表活动形式。以“代表之家”为阵地,探索开展“代表接待日”、“代表活动周”、“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基层调研年”等活动,丰富代表活动内涵,完善代表活动制度,提高了代表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近四年来围绕环保、卫生、新农村建设等专题开展“代表活动周”活动,通过市镇联动,全员参与,推动了一批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是创新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完善代表建议统一交办、分管领导牵头督办、重点建议重点督办、建议答复审核督查、办理过程网上公开等制度,确保代表建议办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的满意率和办成率。今年开通了代表建议网上办理系统,及时反映办理进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将闭会期间代表反映的建议与人代会上的代表建议等同处理,及时交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实施跟踪督办。近年来,代表建议答复满意率逐年提高,今年达95.7%,为历年最高。
    四、上下联动,公众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得到有序推进
    一是依法搞好代表换届选举。
市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根据《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共举行了8次县、市人大和9次乡镇人大的换届选举,创新运用手机短信公告等形式,提高选民登记率和参选率。2007年11月20日,我市依法选举产生了全省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保障了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二是指导服务基层人大工作。各镇都设立镇人大办公室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镇人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健全,市镇两级人大上下联动开展工作评议、执法检查、财政预算监督、代表活动、督办代表建议等工作已成为常态。从2004年开始把镇人大工作作为政治文明建设内容之一,列入年度镇机关工作百分综合考核范围。本届人大以来,我市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在6个街道和2个开发区设立了人大工委,探索制定了人大工委联系选民代表制度和街道(开发区)工作情况向选民代表通报制度,改变了街道、开发区人大监督工作缺位、民情反映渠道缺失的状况,进一步加强了基层人大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公民旁听人代会、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邀请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制度,指导基层做好代表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五、以人为本,提升能力,人大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一是注重完善内设机构。
市人大常委会从原来的1室3委,调整到现在的1 办1室5委7个内设机构,每个工委都有主任副主任各1人,并增设了2名专职委员。
    二是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变原来人大工作人员年龄较大、人员流动较少的状况,重视做好年轻干部的交流提拔使用。目前,人大办公室11位同志中40岁以下的有7人,其中研究生3人,在读研究生6人。近10年来已吸纳9位新同志,有6人得到提拔使用,4人到基层一线锻炼,2 人被市委选送赴美国培训。
    三是注重抓好制度规范。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规范,先后制定各类议事制度、监督工作、代表工作和信访接待、内部考核、公文处理、会务流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促进了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的规范高效运转。
    四是注重提高履职能力。围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的要求,组织开展“业务提升年”、“能力建设年”活动,坚持“一月一法”学习和政治学习制度,经常性开展走访联系代表和选民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常委会履职能力和人大机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回顾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把高举旗帜、把握方向作为根本原则,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重要前提,必须把牢记宗旨、以人为本作为永恒主题,必须把依法办事、履职尽责作为基本准则,必须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
    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基础。我们将以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发展大局,依法行使职权,与时俱进推进我市人大工作,为推动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