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总第190期

闲思感言

■ 文 / 范泽熙

时间:2010-01-17 19:1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一)


    【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公平正义、富裕幸福的价值观,毫无疑问,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能把社会主义空洞化、庸俗化,也不能让它成为乌托邦。
    【既要经济硬实力,也要文化软实力】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甚至鸦片战争前的满清王朝,中国的GDP都是全球“首富”。对中国人来说,实现经济总量第一,只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英国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它不能输出文化观念。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要用经济科技硬实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强大,还要用文化教育的软实力,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撒切尔夫人的预言一定会落空。
    【物质财富与文化财富】金钱、名誉和权力,都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它们只能改变财富、名声和地位,改变不了人类天性中的弱点。克服人性的缺陷,只有靠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


(二)


    【企业家与实业家】实业家追求企业做大做强,他把盈利作为终极目标。企业家则不同,他有经营理念和本领,更有社会责任感。实业家眼中看到的是财富,企业家兼具人文情怀。
    【国有企业能够办好】世界各国都有国有企业,不必多争论“国进民退”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关键在于,是用传统的方法去管企业,还是按市场法则让企业享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低】根子在于产权不明晰。理论上,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实践上,产权是虚置的,因为它不归属具体人。产权主体的虚化,使国有企业缺乏永续经营和打造“百年老店”的原动力。行为短期化,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所难免。
    【放手才能有活力】国有企业为什么活力不足,是“婆婆”太多,干预过多的缘故。看看我们的独生子女,背后有六位家长关心,面对着应试体制,能培养出孩子的创新精神吗?
    【谈马锡的秘密】谈马锡是新加坡的国家控股公司,地道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绩效在全球领先。谈马锡的全部经验:一是企业高层都是商界精英,谙熟市场运作;二是政府只管两件事——任命十名董事和下达国有资本增值指标,从不插手企业的经营权(包括投资和酬薪),代表政府主管的财政部,部长两年才去一趟公司视察工作。
    【圈地的霸气与做期货的颓气】最近,一些央企出了两个新闻,其一,它们口袋里揣着银行救经济的贷款,在京城土地市场上尽显风光,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地王”,把民营地产商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着实为国有企业挣了一口气,让人们见识了什么叫“财大气粗”。另一条新闻就负面了,据国资委官员曝光,央企闯荡国际大市场,炒期货,买金融衍生品,亏掉一百多个亿,著名财经人士叶檀女士认为这是极端保守的估计,言外之意是远不止此数。其实对数字不必较真,自曝家丑留有余地,是人之常情,但敢于承认还算有勇气。看来,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央企还真不如民企,民企在土地市场虽没赚到钱,但也没输掉老本。央企跑到国外去,能输敢输,因为它有“底气”。有人说央企(不是全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看来不无道理。这里,没有批评央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思,只是提醒共和国的长子,该为国家这个大家庭多承担些责任,让全民多得些实惠,杜绝出现陈同海之类的败家子。


(三)


    【教育部长不能承受之重】教育部长周济的离职,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恐怕是创纪录了,说明老百姓对教育工作不满意。教育领域的问题,作为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责无旁贷,应多加反思。但我们也要为周济说几句话,因为有些问题不是教育部承担得了的。比如,我国早就立法规定,政府的教育拨款不得低于GDP的4%,但这一法定比例从来没有达到过。很多地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出手都很大方,而增加教育投入,却很小气。又如,学校行政化,校长官职化,违背了教育规律,导致很多流弊。像此类问题,决不是撤换一位部长就能解决的。所以对周济应多些宽容,更多地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上找原因,进行相应的改革。
    【教改的关键】推进教育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要做的,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办学校,这样,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才能落实好;其次,给教师应得的待遇,让他们专心于教书育人,种好责任田,有了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不要忙着去造什么“大学城”,建什么“五星级学校”,搞什么“3+2”、“4+1”考试,既浪费资源,又捣鼓折腾。可谓是,理念不立,改革难深入;体制不动,越改越被动。
    【家长的责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给他们亲情温暖,让孩子有好奇心、进取心、责任心、宽容心。至于学什么,怎样学,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每当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跑家教、赶兴趣班,就有一种角色错位的感觉。


(四)


    【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给人住的房子起码要让人买得起。当房价暴涨到要不吃不喝二十年,还有多少人买得起房?一套房子真值二十年的劳动价值吗?政府该做的,是让高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国际通行标准,房价是家庭年收入的5倍左右,联合国的标准是3倍)。我们要避免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惨痛教训,房地产泡沫一旦吹破,就绑架了国家整个经济。
    【不可助长炒房风】投资住房是有钱人防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的途径。炒房是投机行为,它钻市场和政策的空子,甚至用银行的钱去倒房,牟取暴利。投资住房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炒房只会哄抬房价,制造泡沫。遏制炒房风的有效措施,是政府出手,多造保障性住房,以及提高炒房的交易成本。
    【被统计和被不统计】这年头的统计数字让人又爱又恨,高兴的是,反映经济复苏的指标节节攀高,看着心里也乐。不满意的是,有的数字与切身感受太离谱,觉得注了水份,所以媒体上出现“被增加收入”、“被就业”等流行语。最近,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说,2008年,住房支出只占居民消费支出的7.9%,我们且不说临近年关,公布上年数字有什么意义,仅就事论事,这7.9%是绝对经不起推敲的。2008年的房地产虽有过一段低潮,但居民在房子上所花所费,说不上超高水平,起码也是高水平,很多家庭花掉了大半生挣的钱,背上了银行债务,甚至捎带上父母的积蓄。看到这一数字,让人有“被不统计”的感觉。再说白了,老百姓不满意还不重要,怕只怕有权部门看到,认为住房的生活成本太低了,作出让房价上涨的宏观决策,那就要坏事了。
    【人格资本化与资本人格化】房地产界某大腕人物,常有雷人之语,当百姓期盼着有自己的住房时,他说只为富人造房子;当房价暴涨到让中低收入家庭沦为房奴时,他说房价还要涨……他的人格已经资本化,他只是资本的代言人。而中国“首善”陈光标,多年来,为慈善事业捐了10个亿,他为穷人花钱,他把资本人格化了。

(五)


    【新医改能缓解看病贵吗】人们对新医改“高诊费、低药费”抱有疑虑,只怕药费还没降下来,诊疗费却上去了,看病还是贵。因为他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像老医改,当年提出“广覆盖、低水平”,第一条做到了,老百姓享受到了医疗保障的实惠;后面一条却反行其道,到处造大医院,购高档设备,进高价药,结果医药费不是低水平了,而是高水平了,不少人看不起病了。
    【医院的两重性】政府办的医院,既不像公立,又不像民营。搞投资建设它向政府伸手,维持日常开支它靠病人身上收费,结果政府、病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医疗成本也越来越高,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公立医院不回归公益性,其利益机制必然导致片面追求盈利,把高成本转嫁给病人。如果不能遏制医院的盲目高投入,不能解决医生乱开高价药、大检查,任何方案都会被这两大“黑洞”销蚀掉,预设目标也难以实现。
    【医改要有中长期规划】医疗改革是永恒的课题,因此,深化医改重要的不是提出阶段性目标,而是要从国情国力出发,发展医疗事业兼顾到社会承受能力,搞好中长期规划,如医疗产业发展规划,医院结构和布局规划,医资队伍建设规划,医疗保险资金筹划,医疗成本控制,等等。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成任期内的规划实施,否则就会一届政府一个样,出现短期化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最后是欲速不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