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次会议

市政府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情况的汇报

市政府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情况的汇报

时间:2011-07-2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2008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古运河) 保护工作会议,并于当年11月作出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启动了一条环城古运河风貌带和清名桥、惠山、荣巷、小娄巷、荡口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工程。
三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保护决定》和《实施意见》,并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带五街区(名镇) 的核心区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成,风貌协调区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历史风貌得到显著改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一带五街区(名镇)修复保护工程取得决定性的成果,保护修复的目标基本实现。
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就一带五街区(名镇)三年来的保护修复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一、开拓创新,有力保障,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保护决定》明确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修竣清名桥、惠山、荣巷、小娄巷、荡口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为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加强对各地区、部门的组织领导,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统一认识,健全领导组织机构
通过对《保护决定》和《实施意见》的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全市上下对保护修复一带五街区(名镇) 的思想认识达到高度统一,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此,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确立了“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新理念,形成了一带五街区保护修复工作的方针和理念。
为强有力推进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我们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市政府建立了一带五街区(名镇) 保护性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各领导小组组长,一带五街区所在的城发集团和崇安、南长、北塘、滨湖和锡山区的党政领导担任工程指挥部或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办公会议,工程指挥部加强人员配备、规划编制、资金落实;各区每半年向市政府报告保护修复工作进展情况;各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在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国土划拨、土地出让、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市规划局、市文化遗产局增设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处,组建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市政府按年度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建立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年度考核和评比的重要依据。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深入一带五街区现场办公,精心指导,为基层解决困难。通过以上领导小组、职能机构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全市形成了市区联动、以区为主、保障有力和高效运转的工作新格局。
(二)高点定位,编制完成保护规划
本着敬畏历史、不留遗憾的态度,我们坚持规划先行、高点定位。一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自2007年开始,连续5年在北京举行“无锡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专家咨询汇报会”, 每年都由市领导带队,在京的文物保护、街区修复、规划编制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到会,献计献策,大大提升了一带五街区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全面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按照立足街区特色、着力凸显个性的原则,文物、规划、国土等部门密切协同,各街区聘请两院院士吴良镛、丽江古城总规划师顾奇伟、同济大学阮仪三、东南大学朱光亚等一流规划名师,统筹改善民生、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等开发利用因素,数易其稿(其中,清名桥街区规划历时16年、五轮论证,惠山街区规划历时6年、八轮修改),最终确立了“有机更新、永续利用、特色各异”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整体性、高水平、高标准地编制完成了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并经市政府审核公布后,成为一带五街区整治、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积极着手研究编制了历史建筑修复规划、业态布局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配套规划,为一带五街区的完美呈现和有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其中, 《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被定为“江苏大运河规划范本”。
(三)多管齐下,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据预算,一带五街区总投资261.1亿元。面对工程量之大、资金需求之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一带五街区依托各自城投公司,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投资公司、古街开发公司等,通过土地出让、出租、银行贷款、产业债券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招商推介,多渠道筹集修复建设资金。
截至目前,一带五街区完成土地整理3575亩,出让1555亩、收益57.3亿元,财政投入及银行贷款63.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0.66亿元,街区保护修复和利用所需资金得到了良好保障。
(四)精心组织,整治修缮全面展开
根据整治、保护规划,我们精心组织,全面开展一带五街区的风貌整治和文物修缮各项工作。
一是对古运河进行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拆违修旧、驳岸修复、亲水平台修建、沿河建筑“穿衣戴帽”等综合整治,清淤40多万方,修复驳岸10多公里,景观绿化达75%以上,实现了河道两岸水清、岸绿。同时,提标完善街区基础设施,贯通路网,完善配套,建成大窑路、通扬路、跨塘桥、宝善桥、入口广场、运河公园等,改造铺设水、电、气等管道,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根据“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人文性” 的标准,科学编制文物建筑本体修缮设计方案,严格履行报审程序,修复薛南溟旧居、留耕草堂、少宰第、佚园、大公图书馆、转盘楼、晴雨操场、华氏老义庄、华蘅芳故居、王莘故居、中国银行旧址、税卡、储业公所等32处各级文保单位,修复人杰地灵牌坊、张明公祠、来鹤楼等38处历史建筑,修复莫氏老宅等400多间传统建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祝大椿会所等仿古建筑33处,复建控江门等四大老城门和“蓉湖溯源” 等八段历史主题景观。上述保护修复,涉及各类文物建筑103处、面积20.6万平方米,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得到业内专家高度认可,惠山古镇和荡口古镇等入选“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 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
(五)加强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一带五街区(名镇)分别代表了无锡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侧面的生活面貌和建筑风格,充分彰显了无锡城市的主要历史特征和地域文化个性。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成立古运河保护研究会、荡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并通过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并资助十大文保课题研究,对工商文化、运河文化、祠堂文化等文化形态进行系统考证和发掘,编辑出版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画册、《无锡旅情———清明桥特刊》、《祠堂与无锡秦氏》、《祠堂博览》、《小娄巷》、《荡口史话》等书刊,成为保护修复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支撑。
在深化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量身制定了“一街一策”方案,分别凸现:清名桥的运河绝版、工商胜地,惠山的祠堂名家、泥人风采,荣巷的荣氏摇篮、工商精英,小娄巷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荡口的华氏义庄、耕读人家,古运河的四门八区、文化长廊,充分彰显街区特色与和城市个性。
二、克服困难,强力推进,保护修复初显成效
三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市人大的监督检查和市政府的周密部署下,各地区、部门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强力推进,保护修复工程初显成效。
(一)核心区保护修复基本完成
根据规划,环城古运河风貌带长约11公里,整治范围占地153公顷,建设占地36公顷;五大街区规划范围195.3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2.29公顷,保护控制区、风貌协调区面积143.1公顷),在保护修复过程中,由于交通、旅游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周边风貌协调区的需要,街区建设总面积扩大到736.58 公顷。截至目前,上述核心区保护修复已基本完成,尤其是南长街、惠山老街、善文化街和环城古运河整体风貌雏形呈现, 焕发出浓郁的古老韵味和蓬勃的生机活力。
(二)文化内涵挖掘日趋深入
一带五街区以举办各类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内涵。比如,承办“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峰会”,协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主题艺术展”,举行北京推介会,举办古运河诗歌节、婚庆盛典、文化旅游节、“古运河之恋”万人相亲大会、泥人精品展、惠山古镇旅游抢先体验启动仪式、彩船沿河巡游等大型活动。每年“吴文化节”期间举行的“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被评为“中国人气最旺的节庆活动” 之一,丰富了群众居住、学习、休闲和旅游的选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开端。
(三)各类场馆、园区大量建成
在各类文保建筑保护修复的基础上,一带五街区建成了丝业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馆、窑群遗址博物馆,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道教音乐博物馆、泥人博物馆、祠堂博物馆、民乐博物馆、书画博物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等各类文化场馆, 数量合计26个、面积4.9万平方米,成为街区的文化高点和旅游亮点。此外,为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合理利用蚕丝仓库、压缩机厂、惠元面粉厂等老厂房,改造建设了北仓门、南下塘N1955、惠山古镇559等文化创意园,吸引50多家企业入驻;建成市中心最大开放式公园———运河公园,全聚德、俏江南等一批知名品牌落户,初步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四)业态策划不断优化
一带五街区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商业策划机构合作,对核心区的文化业态、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产业形态、运作模式等进行策划,并不断进行细化和优化。清名桥街区完成大南禅寺地区、南下塘河、锦泰片区和运河文化艺术馆二期等规划设计方案;惠山街区对祠堂文化在业态布局中的具体运用、宝善街老字号一条街的业态布局等进行研究,形成旅游和运营管理的初步方案;荣巷街区确定了与万达广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思路,并参照上海新天地商业街的模式初步确定善文化街的策划方案;小娄巷则打造与崇安寺的“闹” 形成鲜明对比的“慢”生活体验区;荡口古镇确定了商业地块的功能布局和业态规模,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地,民俗化商业展示地”;环城古运河与旅行社以资源共享、客源输送等合作方式,整体包装推出古运河水上游,开通黄埠墩水上游,并计划沟通梁溪河、蠡湖,打造无锡水上游的中心基地。
(五)法制环境日益健全
市政府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办法》、《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市规划、文物等部门参与起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省、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已于去年3 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第一部集文物、名城、名街、名镇、名村、非遗保护于一体的地方法规,极大地改善了一带五街区保护工作的法制环境。
(六)社会反响好评不断
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宣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组织拍摄《古运河之恋》音乐电视、《惠山古镇推介视频》、《千年古镇———荡口》等宣传片,表彰了一大批“文保卫士”,激发了民众热爱故土、保护街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城市街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部分街区在对公众开放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名街、名镇、名遗和“国保”等荣誉捷报频传:清名桥街区、惠山老街相继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世博体验之旅线路”,荡口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环城古运河水上游全线通航半年多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3万多人。此外,清名桥、西水墩和黄埠墩三处文物点入选中国大运河申遗点,小娄巷建筑群、大窑路窑群遗址、永泰丝厂旧址等遗产点,通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审核,即待国务院审核公布。
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大、质量要求高、困难矛盾多,取得以上成绩来之不易。与此同时,经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一带五街区保护修复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保护决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工程进展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保护决定》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修竣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清名桥街区、惠山街区和环城古运河基本竣工,其他三个街区(名镇) 保护修复工程尽管已全面展开, 但在规定时限内全部竣工客观上难以做到。二是修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修复的历史建筑看,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理解差异、人工斧凿痕迹较重、做工粗糙、用材不当、风格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改进。三是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待深入。目前,一带五街区尚缺乏足够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不足以在展览展示、氛围营造上充分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在业态布局上体现个性和特色,容易出现同质化倾向,影响街区的日后运营。四是平衡修复资金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三、加强领导,乘势而上,圆满完成保护修复工程
实施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程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决定,也是建设文化强市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行动。下阶段,我们将切实增强一带五街区保护修复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着重围绕以下方面,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持续推动保护修复工程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保障措施
市政府将充分发挥在街区保护、修复和利用中的主导作用,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强化各区主人翁意识和时间观念,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构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政策扶持、人才交流、品牌营销等服务平台,有效解决资金短缺和搬迁扫尾等突出困难,加快保护修复工程进度,确保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同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督促考核,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街区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后地区、部门及其负责人进行批评和惩戒。
(二)深挖文化内涵,优化业态策划
随着核心区保护修复基本完成,一带五街区相继进入了核心区的后期运营、管理和利用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转移到文化内涵挖掘和业态策划经营上来。
一是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街区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发掘、展示和交流,并尽快启动文化场馆的注册申报、布展陈列、开放运营等工作,确保展馆尽早开放、正常运营和惠及百姓,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业态经营积聚人气。
二是按照“风貌统一、功能差异、品牌特色、社会运作”的思路,加强对街区功能配置、业态布局和产品开发的策划和调整,既要拓展文化业态发展空间,更要与街区文化特色相匹配、肌理风貌相统一,形成各街区错位竞争格局,避免低俗化、同质化竞争和过度商业化开发。
(三)保障经费投入,实现资金平衡
积极应对国家金融政策调控趋紧的形势,协调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 的作用,在切实保障各级财政后期投入的同时,对上积极争取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出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和融资工作力度,完善招商指导目录,发行各类企业债券,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努力实现街区保护修复资金的动态平衡。
(四)着力加快推进,建设精品工程
为了真正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在全面推进街区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始终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质量并举、以质为重的原则,妥善处理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既要强化时间紧迫感,不等不靠不消极,积极主动、有效作为,确保核心区尽早全面开放;更要坚持精品意识,精心组织、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努力做成独具文化内涵、高质量、高水平的传世精品。
二是坚持依法保护、“修旧如故” 的原则,严格履行专家论证、社会咨询、部门初审、政府决策等工作程序,加强对保护规划、修缮方案实施的监督力度,尊重街区空间格局、历史肌理、建筑风貌,完善手续、依法搬迁、精心修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文物安全,保持街区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千城一面、低水平建设,真正经得起社会检验和历史推敲。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将保护性修复工程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保障民生、实施老城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新兴产业、进城市转型结合起来,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将“吃住行游购娱” 等六大要素统筹配套起来,不断改善和提升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和街区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街区、体验民俗、活跃氛围,实现街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四是坚持强势宣传、深度提升的原则,整合地区、部门优势资源,全方位包装策划,高起点宣传推介,并积极创建名街、名镇、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对外整体形象,营造街区保护利用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把街区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多业态、高水平、游客向往、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价值与特性。如何更好地保护、修复和利用好这些街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与责任。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市政府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如既往地以对历史、未来负责的精神,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要求,高效部署、强力推进,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水平,一着不让地继续推进并早日圆满完成一带五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各项工程,使之成为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特色工程,成为无愧于历史和后人的精品工程。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