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次会议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评议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评议调研报告

时间:2011-07-2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评议无锡市旅游局旅游业发展工作的意见》,评议小组听取了市旅游局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市人大代表、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景区景点参加的7次座谈会,实地到无锡新区、宜兴、江阴和一些景区、景点调研, 并向外地游客、本市旅游从业人员和人大代表发放调查问卷, 听取社会各界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评议工作小组还到常州去学习取经。市旅游局积极参与了评议准备工作。至6月初,评议调研阶段工作顺利结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市实施“旅游即城市” 战略,围绕打造“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的目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旅游发展整体水平,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一是资源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太湖治理、生态建设和历史文化修复保护,全市各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彰显了无锡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绝佳的风貌。生态变好,环境变美,资源变多,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市拥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4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省市农业旅游点(村、镇)66家。
二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广溪湿地、环蠡湖景区、十八湾、灵山梵宫、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宜兴竹海、惠山古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梁溪河改造、古运河风情游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完成;江阴悟空寺、荡口古镇、荣巷、小娄巷等一批历史街区及名人故居加快推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无锡旅游产品,增强了无锡旅游区域竞争力。
三是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一批旅游功能性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 末,全市旅游饭店达9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8家、四星级饭店20家,三星饭店39家;旅行社达132家,无锡中旅、康辉、华西、春秋等4家旅行社成为全国百强旅行社。城市交通道路的便捷通达和空港、水港枢纽体系的形成,为无锡成为区域旅游度假中心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结合城市形象建设,完善了旅游标牌指示系统、旅游形象宣传系统建设。建设并开通了“无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化旅游咨询与信息中心、旅游客流集散动态调控中心以及网络旅游信息发布平台等,为无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是市场开发初见成效。至“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369.9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45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9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10.46亿元。在2009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评比中,无锡排名第7位。针对出游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自助游、自驾游、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无锡旅游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
2010年入选“游客最满意的20大旅游城市”。
总的来看, “十一五” 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旅游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市旅游局作为我市旅游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旅游业发展策划和导向,指导推进旅游市场开拓,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推动无锡旅游“一体两翼”协调发展,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社会各方面对旅游部门的工作总体给予肯定。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用“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加快“四城” 建设,使旅游业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不甚理想,旅游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不够明显。对照旅游业“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我市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入境游人数等未能全面完成目标要求,而入境游客平均在锡逗留时间、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比2008年还有所下降。在此次评议问卷调查中,有69%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感受到我市旅游发展方式有重大变化和对经济转型发展有重要贡献;有70%的外地游客表示来锡旅游仍是观光为主,认为无锡适宜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的仅占30%。随着常州等周边兄弟城市旅游业的异军突起,无锡旅游在全省的影响力和位次面临挑战。5月中旬召开的江苏旅游发展大会上,有4个省辖市、22个县级市(区) 和38个旅游单位受到表彰,我市仅江阴市、宜兴市、滨湖区、灵山公司、君来集团、华西旅行社等6个集体榜上有名。作为把旅游列入战略支柱产业和城市主要功能、各方寄予厚望的城市,无锡应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2.旅游要素分割管理,资源利用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如惠山古镇和锡惠景区分而治之,影响了效益的提升和内在潜质的深度挖掘。我市目前的分区域责任制的旅游发展模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各个块面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但整体策划和产业联动没有跟上,不利于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旅游发展中重硬件支撑而忽略文化内涵延伸,重项目建设进度而忽略旅游市场培育。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景区景点规划建设时,没有把旅游发展的各种要素充分考虑进去,文化、体育、娱乐、餐饮、购物、交通、物流等功能未能达到同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载体建设理念有待提升,旅游业总体转型升级不快。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落实旅游重点项目160多个,总投资近1200亿元,与旅游先进城市比毫不逊色。但有些载体缺少鲜明的主题和个性,资源禀赋未能得到深度挖掘,影响力和生命力略显不足。旅游项目总体上仍以观光为主,缺少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能够吸引外地游客住下来的夜间游乐、餐饮购物等休闲要素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还没有很好发展起来。旅游项目开发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土地收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有欠缺。
4.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策划不够深刻,发展定位不够具体。虽然我市数度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基本上都是概念性规划,缺乏符合现代旅游潮流、彰显无锡旅游发展特色、涵盖各大要素发展的详细策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够。无锡旅游的发展定位虽然早已明确为“三大跨越”、“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但缺少具体研究和策划,对如何实现上述定位缺少可行性的详细规划。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旅游各类标准的制定等,也较为滞后。
5.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市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情况日显突出。这几年品牌酒店建设呈加速趋势,但酒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旅游本身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水上旅游、商务旅游等新的业态迅速崛起,我市缺少与此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在策划、规划和市场推介方面,缺少集现代旅游知识与本土文化于一身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许多项目的策划规划过于依赖外地大牌咨询公司,缺少与本地乡土文化专家的沟通互动,往往切断历史文脉, 难以体现文化传承。导游队伍是旅游业的窗口,现状不但数量不够,整体层次也在下降。无锡取得国家导游资格的人员约6000人左右,目前仅1/3专职从事导游工作。优秀导游人才跳槽改行情况日趋突出;一些专做入境游的涉外导游因我市客源减少、收入下降而流向外地;导游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显得传统单一,能提供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综合服务的人才不多。导游的匮乏使本地组团、接团能力下降,反过来又加剧人才流失。景区导游也存在素质不高、培训不够的问题, 影响了旅游观光品质。加紧培养旅游服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6.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宣传与打造“度假中心”、“休闲名城”的目标不相称,宣传资源分散,资金使用不够集中,在央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上,无锡旅游的形象宣传份量不足,以致不少外地游客只知无锡有“灵山”、“影视城”,不知无锡有“蠡湖”、“古运河”,更不知这几年无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成果和旅游格局的新变化。宣传推介手段单一,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无锡旅游信息网站的信息容量和功能都还比较单薄,同无锡的信息化水平和旅游推介促销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无锡旅游报的经营状况也令人堪忧,没能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家分析认为:
一是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差距。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国内许多城市也把旅游业放到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战略地位。与此相比,我们的思想认识还有差距。反映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度上,长期以来,领导以兼管、分管为主,精力不够集中,而且稳定性、延续性较差。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发展思路游移,对策措施笼统,落实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
二是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大旅游发展的要求。体制机制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上面缺少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对下难与市场机制对接。市旅游局作为全市旅游工作的主管部门,虽然在“三定” 方案中明确了一系列规划、管理、协调职能,但实际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尚不适应,尽管全局上下作了很大努力,仍然给人以“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感觉。
三是旅游市场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现有旅游资源是从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和历史文化修复转变而来,以政府性投入为主, 在旅游元素的通盘策划、社会资本的参与和配合、旅行社和行业中介组织等市场要素的跟进等方面,都还有不足。游客集散中心、信息咨询系统等面向旅游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较为滞后,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还有待精心培育。
四是旅游局作为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主管部门,主观努力还有待加强。要从传统的事业型管理模式中超脱出来,在策划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宏观战略问题上倾注更多精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管理,主动寻求合力,增进条块之间的配合协作,增强工作的权威性。要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熟悉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善于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
三、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要推动无锡旅游从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各方还要作艰苦的努力,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旅游业真正摆上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位置。我们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城市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坚持把旅游业放在“两个率先” 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要像抓开发区建设、抓服务外包、抓530人才计划、抓物联网产业那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在组织、制度、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领导班子内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有领导重点分管这项工作,其他领导积极给予配合。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参照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各自责任,分解细化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各司其职,狠抓落实。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二)理顺体制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评议中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对无锡旅游发展体制诟病最多。“十一五” 期间政府和社会对旅游的投入不可谓不多,项目的重量亦不可谓不重,但旅游业整体位次和影响力却有下降之虞,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旅游的经济要素众多,分工细密,且业态纷呈, 各行各业之间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互相制约,更需要一个有能力综合协调的高层次组织。为此,建议创新我市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整合利用方面的作用,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培育旅游企业集团,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大旅游策划规划力度,优化旅游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首先要细化定位。全省提出了“十二五”旅游总收入翻番的目标。无锡要走在前面,不可能单纯靠过境观光客的数量增加和门票收入提高来实现翻番,必须在业态创新、产业融合、功能提升、增加消费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无锡旅游走什么路,形成哪些特色,这是需要通过研究认证加以明确和具体化的。其次要从大市的范围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整体的策划,高起点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开发建设方向,细化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一分类指导,确保规划可操作可控制。可以学习常州市设立旅游策划咨询专家组的做法,主要由熟悉本市旅游发展过程、深知本地历史文化脉络和旅游资源情况的高层次领导、学者、专家组成,聘请少量国内外专家,加强对重大旅游发展项目的策划。三是要把建设无锡旅游集散地,作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配套和基础工作来抓,加强西向安徽、南向浙北、北向苏北苏中的旅游集散功能建设。集散地建设要实行市县联动,只有促进江阴、宜兴“两翼展翅”,才能实现无锡旅游的“一体腾飞”。四是要精心打造旅游产业链,集中开发一批与度假、休闲相配套的、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着力发展夜间游购娱,促进旅游消费。要高度重视设施配套方面的一些瓶颈因素,突出解决好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改善旅游出行条件。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旅游产业主体。旅游业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行业。要尽快改变作为旅游大市却没有完善的、系统的旅游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加快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包括土地、规划、项目审批、财税和就业等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品开发、对外宣传、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鼓励引导旅行社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旅游公司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旅游公司在旅游行业的中介商和推销商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的投入,推动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突出主题,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实现区域联动。旅游宣传主题要突出,资金要集中,手段要灵活。无锡要突出太湖品牌,高举吴文化旗帜。太湖“包孕吴越,构筑天堂”,既是地理标志,又是天然造化,还是历史环境。太湖孕育了吴文化,吴文化则源在无锡,流变江浙徽赣和沪上。如何开掘和利用好太湖和吴文化这两张名片,事关无锡旅游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应该精心呵护,大力促销。周边的城市如苏州、常州目前在推介自身时都要带上“太湖”和“吴文化”这两张名片,我们可以以太湖和吴文化的宽广博大,顺其情势,促其整合,并彰显无锡特质,形成与周围城市的旅游联动。政府要加大对无锡旅游形象宣传的投入,资金要集中使用,制成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应。要充分利用无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精心筹划和构建无锡旅游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数字无锡” 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办好无锡旅游报,使之成为无锡旅游形象和吴地旅游文化的一个强有力的传播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