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总第202期

情牵民生 力促和谐——北塘区人大常委会力推民生改善亮点扫描

情牵民生 力促和谐——北塘区人大常委会力推民生改善亮点扫描

时间:2011-11-18 14:0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近年来,北塘区人大常委会牢固确立“以民为本”理念,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切实放上重要位置,努力推动民生民利问题的持续改善。

  真诚关爱 让残疾人的天空更美
  2008年,新一届常委会履职第一年,就把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列入了常委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了《残疾人保障法》的执法调研。“我们将积极倡导和推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残疾人,让人们理解支持人类最崇高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使关爱、尊重残疾人成为社会受人尊敬的文化……”在执法调研现场,北塘区人大常委会一位领导的动情发言使在场的残疾人温暖而感动。继2008年组织执法调研后,2009年,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情况的汇报。2010年,是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各项目标的实现之年,为督促残疾人事业“十一五”目标的全面落实完成,常委会这一年的首次视察活动又将视点聚焦于残疾人工作,在实地检查、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常委会就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十一五”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意见、建议。区人大的持续推动,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北塘区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补贴办法的意见》、《关于开展居家养残、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编制了《无锡市北塘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残疾人就业、康复、保障等内容列入了区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针对残疾人员多样化、类别化的特点,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提高保障水平,丰富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北塘区残疾人事业在全市九个板块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改善,权益保障进一步得到了落实。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25名残疾人100%纳入低保,并提高20%的保障标准,271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无业残疾人全额享受低保优惠政策,93名无业重度残疾人每月100元生活援助金全额发放,全区467名重度残疾人和无业残疾人需交纳的社保和医保全部由政府买单,参保率达100%,全区持证残疾人100%建立个人康复档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点康复项目援助服务达1878人次,全区210名残疾人享受了日间照料服务,全区残疾人就业率达95%。

  执着信念 让生命之堤永固
  地处无锡惠山山麓、古运河畔的北塘区是一个水网密布,水系发达的老城区,因依山傍水而尽显江南灵秀之气,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防汛压力。饱受“水淹之苦”曾是北塘人抹不去的记忆,让北塘人免遭“水淹之灾”则是北塘区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坚守的一份信念。四年来,防汛工作从未离开过常委会的视线,每年汛期前组织防汛视察工作是北塘区人大常委会的“规定动作”和“必修课”。
  2008年,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第一次视察防汛工作,向政府提出了强化“四机制”(即强化领导机制、强化预案可行性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强化防汛截污相结合机制)及把握四重点(即重点隐患、重点险段、重点部位巡视和重点设施物资抢险准备)的意见、建议。
  2009年,在汛期来临前的视察活动中,向区政府提出了“三确保”的要求(即确保领导重视,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确保从严要求,进一步查找薄弱环节;确保责任到位,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
  2010年的防汛视察中,常委会在充分肯定了区政府在防汛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同时,向区政府提出了“三重视”的建议(重视局部产生内涝、重视排水系统检查巡查、重视防汛经费保障)。
  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针对当前气候变化异常、灾害性极端天气多发以及辖区建设工地逐年增多的特点,向政府提出了要强化思想认识,扎实工作措施,要重视管网疏通清障,积极防止应对“内涝”,要加强协调配合和工作执行力等意见、建议。
  在连年视察防汛,有针对性地向区政府提出建议的同时,常委会还通过组织市、区代表视察、调研,以市、区代表批评、意见、建议等形式,积极呼吁和争取市、区政府加大对全区防汛设施、防汛工作经费的投入。
  常委会几年来坚持不懈的监督推动,使北塘的防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工程设施高标准,2007年以来通过人大及政府的积极对上争取,全区防汛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随着辖区山北南圩、山北北圩、盛岸联圩、北塘联圩防汛堤岸等一批防汛工程的相继完成和达标,昔日重灾区的北塘已具备了两百年一遇的防汛设防能力。二是工作理念高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坚持“防汛无小事”和“宁可做过、不可错过”的工作理念,未雨绸缪,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和措施,工作中形成和体现了“早、细、实”的良好工作作风。在人大的推动、政府的努力下,北塘的防汛工作经受住了每年汛期的洗礼和考验,“防汛大堤”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生命之堤”。

  督办实事 让百姓远离隐患
  2011年1月29日上午9:00,北塘区凤宾社居委锡灯家舍小桥上挤满了兴高采烈的社区群众,因重建而焕然一新的锡灯家舍小桥桥面上铺开了一连串的鞭炮,社区一位老大爷高兴地说:“真要感谢区人大常委会和代表对我们小区老百姓的关心、关爱啊,要没有人大的积极呼吁和督办,恐怕现在我们仍在为危桥啥时‘垮塌’而担惊受怕呢。”
  事情追溯到2009年年底,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前夕,一位代表在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会前集中走访视察活动中了解到,建于1970年代,原为方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便民小桥,因不堪机动车辆的重负,随时可能出现垮塌险情。消息反馈到区人大常委会后,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代表作进一步调研,将情况整理后以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重要批评、意见、建议的形式,交区政府办理。区政府在收到人大建议后,专门召开了协调会,并聘请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发现小桥主体钢筋锈蚀,大梁开裂,实际已属无法使用的危桥,若不及时修建,将后患无穷。鉴于小桥的险情,常委会责成环资工委加大跟踪监督力度,密切关注政府办理动态,并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积极会商办理事宜。协调会后,区政府迅速明确了办理举措,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对小桥实施了限重封堵,并加强巡视和警示工作,另一方面明确由区城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锡灯家舍小桥的改造方案,并明确拨付3万元经费作为改造资金,由小桥所在地的北大街街道负责具体实施。2010年下半年,随着桥梁改造方案的正式出台,桥梁改造的预算也正式确定,因人工及原材料涨价因素,小桥的重建总预算需11万元。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小桥改造重建事宜一时受阻。区人大环资工委在跟踪督办过程中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了汇报,经主任会议研究并再次与政府沟通协调后,区政府决定重新追加资金,不足部分街道自筹。在人大的积极协调和督办下, 2010年11月底,小桥重建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小桥重建工作随之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2011年农历春节前夕,沉浸在辞旧迎新喜庆氛围中的锡灯家舍居民群众又迎来了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经过整整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小桥正式通车了。昔日的危桥,终于变成了居民们 “便捷、安全、踏实”的“幸福之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