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总第209期

一心钻研医术 一切为了患者

一心钻研医术 一切为了患者

时间:2012-11-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一心钻研医术
一切为了患者
——记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
■ 文 / 林寿清
近日,笔者读到一本书《与绝症较量》,记述作者本人接受肺移植手术前后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医生的崇敬之情,并且无数次提及一位医生——他,就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著名的肺移植专家陈静瑜。

为患者重生兑现承诺

说起陈静瑜,在国内医业界,特别是肺移植领域确实名气不小,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全国人大代表“头衔”,更主要的是他常把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幸福,脚踏实地践行着“大医精诚”的高尚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看到肺病患者因为得不到肺移植而生命终止,痛彻心扉!”1985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的陈静瑜,在无锡某医院工作的十多年经历中,曾目睹许多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病人因得不到医治而离世,心情十分沉重,多次在患者和同仁面前承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医术,让一些危重肺病患者重获新生!
他通过查阅资料获悉,肺移植是治疗中末期肺病唯一的方法。然而,心肺移植堪称四大器官移植之最,10年前,肺移植手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很不理想,特别是异体双肺移植等高难度手术是个空白。为引起更多人关注、支持和参与肺移植医术的研究、推广,他曾多次在医学研讨会上呼吁:“肺移植,中国不能缺席。”
为学习、掌握国外肺移植的先进医术,2001年底,陈静瑜赴国际肺移植技术的顶尖学府——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学习。2002年4月,他学成回国,并于当年9月28日,为一名“肺气肿、毁损肺、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马年青成功实施了单肺移植手术,这是全国首例肺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例。这位曾靠吸氧维持生命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够一口气爬上5层高楼,曾经连续参加了四届全国器官移植病人运动会。
此后,陈静瑜结合临床经验不断加强肺移植治疗的研究与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王俊元,一位74岁高龄的山西大同市肺纤维化患者,曾辗转国内多家著名医院,寻访不少名医,一直没有效果。2008年1月,在他病危之时,家人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找到了陈静瑜。陈静瑜团队为该患者进行了肺移植手术,使他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曾被当地街坊邻居传为奇闻佳话。
黄任钧,《与绝症较量》的作者,北京的一位退休干部,曾患重度肺纤维化,每天靠吸氧维持生命。2009年6月10日,他慕名找到了陈静瑜医生,经过手术,至今一直健康地生活着。为让更多患者了解肺移植医术,也为表达自己获得重生的感恩之情,他术后不久就撰写、出版了此书。同时,他在博客中经常为网友、患者介绍和举荐陈静瑜的高超医术。
小月,一位正值花季的女孩,2007年患突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时只有14岁,救女心切的父母辗转全国多家医院为她寻医求药,先后花费100多万元,病情仍无好转迹象。当从网上得知陈静瑜医生能救女儿,小月的父母别提多高兴,并于2009年10月19日,带着带着小月到无锡市人民医院治疗。当年11月11日,陈静瑜团队成功为小月进行了ECMO辅助下序贯式双肺移植。小月出院时实现了一个心愿,认救命恩人陈静瑜为干爸。此后,每逢节日,特别是父亲节,陈静瑜医生都会准时收到来自小月的“父亲永远年轻”、“父亲节快乐”等短信。
陈婷,患重度肺病的苏州吴江女孩,备受媒体关注的眼角膜志愿捐献者。今年8月,陈静瑜为她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并在网上直播了手术全过程。9月26日,小吴的家人在她出院时献上锦旗“恩重如山”致谢。
……
类似成功、感人的病例不胜枚举。至今,陈静瑜带领团队已成功开展肺移植手术160多例,占全国同类手术的1/2以上。其中,单肺移植100多例,双肺移植60例,年龄最小的仅15岁,最大的75岁,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医术发展钻研攻关

“继续努力,为中国肺移植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人代会期间接见江苏代表团代表时对陈静瑜的勉励。陈静瑜至今铭记在心,并以此为鞭策,积极投身医术研究和发展,决心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快乐。
10多年来,陈静瑜不仅在肺移植手术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受到医疗界广泛公认和好评,而且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颇有建树。他拥有国际心肺移植学会会员、国际肺癌学会会员、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常务理事等多个头衔,系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人才奖、江苏省十佳医德医风楷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他的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大医精诚”四个大字,这是他致力于医术研究的座右铭。他常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德,以一流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造福患者。为了加强肺移植医术研究,积累临床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他对每一次手术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谋划,并亲自参与手术全过程。由于每个病人具体症状不一、免疫能力各异,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考验,同时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为此,每次手术后他都要认真总结。他非常忙碌,上班时几乎都在手术室、病房里,下班后忙于写博客、学术研讨等,有时为了全过程监护术后的重症患者,掌握更多有利于改进医术的信息,几天几夜不回家也是常事,甚至连妻子分娩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都不能在她身边。查资料、搞研究、做手术、写博客,这些都已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重心。
作为肺移植领域的专家,他还先后承担无锡市卫生局“十五”重大攻关项目《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江苏省卫生厅《改良LPD肺灌注保存液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国家卫生部《体外/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等多个重大医术研究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自体肺移植”到“异体肺移植”,再到“双肺移植”……每一次成功后,他都没有满足,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他通过不懈的努力,践行着科学无止境、追求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收获着一次又一次的惊喜。经江苏省科委组织的全国著名专家组鉴定,陈静瑜的成就填补了国内在肺移植领域的8项空白。
今年初,他的团队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无锡市市长朱克江专程到医院为陈静瑜肺移植团队授奖,并给予50万元的项目奖励。
笔者看到一份资料中记录着他和团队的很多医疗大事,创造了多项中国乃至亚洲纪录:全国首例肺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亚洲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率先在世界上研制并应用Raffinose-LPD肺灌注保存液,填补了国内该类灌注液的空白,并使肺的保存时间长达10小时,突破了国内肺保存仅有4-6小时的限制;国内首次在一家医院,利用同一供体同时完成两例肺移植手术;与外院合作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心脏室缺修补加单肺移植治疗Eisenmenger 综合症;完成亚洲首次同一天内两台双肺移植手术;国内目前唯一利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肺源成功进行肺移植的单位……。
他在攻坚克难的同时,还积极促进肺移植医术的推广和交流,以期先进的医术成果惠及更多患者。2004年至今,他已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举办了五届肺移植进展研讨会,并且作为学科带头人,先后十多次在国际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讲座。今年4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32届全球心肺移植年会上,陈静瑜关于中国近年来心脏死亡和脑死亡供体肺移植的论文被大会作为优秀论文发表,并被刊登在会讯首页,赢得了国际同行对无锡肺移植的认可。此外,对全国各地医院来无锡人民医院进修学习肺移植的医生,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累计为全国各大医院培养肺移植技术人才千余人次,带动了全国肺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
憧憬未来,他还有着更多更大的规划和设想期待付诸实施。
为人民健康谏言呼吁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非常重视履行代表职责,无论是人代会还是闭会期间代表活动,他从不缺席,而且能结合个人医疗实践,着眼人民健康保障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009年人代会期间,针对公众对改变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的期盼,他在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探索建立公共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动机制,并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质,政府要尽责”、“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卫生改革的关键”……,其中的很多观点和内容引起了当时与会代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烟草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成瘾性物品。长期的临床经验使陈静瑜深刻认识到,吸烟对人体十分有害,而且是引发肺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常告诫同事和有烟瘾的患者,每天一包烟,20年后肺病发病率高达90%。他在2010年初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应尽快制订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的规定》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近年来,公款消费烟草的现象严重,助长了奢糜之风,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同时也危害了工作人员的健康。根据我国政府签署并批准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应禁止吸烟。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该建议曾被列为“两会”上的8个热点议案、建议之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中纪委办公厅在答复中表示,今后将采取措施,严肃查处这方面的违纪典型。
在工作中,细心的陈静瑜发现,近年来,内地各种罕见病患者数量虽少,但病种较多,成骨不全症、血友病等许多“罕见病”尚缺乏可靠有效的治愈方法,一些罕见病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困难重重,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忽视了罕见病的治疗,不重视药品研发和投入,这类小概率罕见病有可能变为大概率病,从而造成社会公共医疗开支的增加。为此,他经常在医疗界学术研讨时呼吁尽快为“罕见病”和“孤儿药”(罕见病药品)作出科学定义,并建立合理的“孤儿药”费用支付机制,让“罕见病”患者看得起病,实现病有所医。2011年3月,他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尽快出台“罕见病”立法及完善相关医疗保障政策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答复承办,促进了罕见病治疗工作。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患了“肺淋巴管干滑肌瘤病”(罕见病)的患者,得知陈代表在人代会期间为他的病提建议呼吁,非常激动,并期待有关政策法规早日出台。
平时,为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更多患者、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卫生事业的看法,他不仅公开了自己的手机、邮箱,还开通了微博——“陈静瑜肺腑之言”。在他看来,微博是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拉近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既方便人们学习、交流肺移植常识,又方便自己收集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履职。
每一个令人称奇的成功病例,每一项填补空白的发明专利,每一件为民建言的合理化建议,足以证明陈静瑜的努力和付出,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