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总第210期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时间:2013-01-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农民增收工作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12年8月上旬起,姚建华主任、张云昌副主任带领有关部门,深入江阴、宜兴、锡山、惠山、滨湖、新区等地,实地察看农民创业增收情况,与基层干群座谈交流,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召开市委农办、市人保局、发改委、农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会,探讨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办法。
  一、我市农民增收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已连续八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38元。特别是2012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通过各级努力,我市农民增收工作仍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2825元,同比增长12.7%,列全省第二位。各地在农民增收工作中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工资标准,农民工资性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二是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民创业,农民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壮大合作组织,发展村级经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幅加大;四是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救助体系,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
  二、当前农民增收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2012年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著,但当前农民增收工作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很大。调研中大家反映,当前我市农民增收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依靠农业增收难。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市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人均只有约3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资源日益减少,农民从一产中获得的收入比重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加上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大,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不快,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是农民就业创业难。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处于阵痛阶段,农民就业载体大幅减少,出现了大量失厂失地失业农民。这些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的工作技能难度大,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很难被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所吸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难以持续增长。目前我市面向农民创业的项目、载体和服务的针对性还不强,加上许多农民受自身条件与创业基础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自主创业的观念不强,更加大了自主创业的难度。
  三是农民社保水平提高难。尽管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加大了投入,农村各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等在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板块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日益彰显。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住房产权等方面,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差距,城乡政策尚未完全统筹到位。农民安置房“两证”发放工作滞后,促进农民安置房市场流转的机制还没有研究出台。农村居民包括失地农民保养待遇还偏低,与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薄弱村和边少地区还有2万多户涉及5万多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社会救助的面不宽,救助水平还不高,救助体系有待健全。
  四是村级经济发展壮大难。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关闭转移了一大批镇村工业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留用地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厂和土地,也就失去了增收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许多城中村(社区)还承担了许多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一方面是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村级集体资产又被无条件挪用,影响到了村(社区)的集体财力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一些基本农田比较多的村,由于因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的需要,被确定为不开发地区,使这些地区的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苏州、佛山等地已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我市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中基层反映的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建议:
  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工作,充分挖掘工资性收入的增收潜力。各级要牢固确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高度关注农业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享受农村低保人员和农村“4045”等四类人群,通过采取就业帮扶和创业带动双措并举,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服务,充分运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努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要根据经济转型升级下用工新需求,进一步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劳动技能。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切实提高工资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研究鼓励本地农民在本地或外出创业的政策,在工商登记、税收、信贷、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办个体工商户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励的政策,对低保农民自主创业的实行“缓退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机制”,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率,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增收。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挖掘经营性收入的增收潜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力,特别是增加纯农户经济收入最有效的途径。要坚持以建设“农业产业创业园区”、“示范园区”、“蔬菜基地”、“万顷良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开发、科技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民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本地农民承包经营,鼓励投资创业,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积极支持、培育更多的本地农民成为种养能手。要着力做好农业资源的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外向、旅游、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和生物农业等,深入推进“一村一品”战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要加快整合建设“苏南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提升合作组织发展层次,充分挖掘财产性收入的增收潜力。合作组织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已为世界各国实践所普遍证明。各级要认真研究落实《专业合作社法》和我市出台的《关于更大力度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在财政支持、简化登记、税费优惠、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方面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以资金、劳动入股,以技术、土地入股,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一步加快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提升“三大合作”组织的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层次,使合作组织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同时,要加快农民安置房确权和“两证”办理工作,积极推广新区“房权换股权”的做法,大力发展房东经济,并逐步探索推进安置房上市交易,盘活农民资产,广辟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加大社保和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充分挖掘转移性收入的增收潜力。要坚持把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通过政府、集体、企业、农民个人等多方努力,尽快建立起覆盖全市农村、惠及所有农民、城乡统一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医疗、低保三方面保障制度的城乡接轨工作,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保障标准差距,加快提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投入重点要放在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和扶贫帮困等方面,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好其在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借鉴苏州等地的做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要促使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合作组织资本投入带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反哺壮大村级经济等方面突破创新政策落地,真正形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完整的体制机制。
  增强村级经济综合实力,充分挖掘农民“贴肉布衫”促增收的潜力。村级经济是农民的“贴肉布衫”,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要抢抓城市化给村级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学习、广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研究完善和落实农村留用地政策,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股份合作、抱团发展等多种形式,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相融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村级资产的保值增值,使留用地长期发挥惠农作用。加快理顺目前一些城中村(社区)承担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问题,防止村级集体资产被无条件挪用,影响村民的利益。认真落实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创新理念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践,进一步吸引各类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重视抓好薄弱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妥善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进一步创新救助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
  (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