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总第211期

保护利用并举 挖掘文化遗产魅力

保护利用并举 挖掘文化遗产魅力

时间:2013-03-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保护利用并举
挖掘文化遗产魅力
■ 文 / 杨清华 陈荣文
近年来,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为了解近半年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新进展,继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不久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锡荣带领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专业组和教科文卫工委的同志,先后利用两天时间,采取视察现场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对清名桥、小娄巷、荣巷、惠山古街、荡口古镇、鸿山遗址、礼社古村等七个名街名镇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

一、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有新的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修复工作有了新的推进。清名桥、小娄巷、荣巷、惠山古街、荡口古镇等五个历史文化街区(镇)核心保护区的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向风貌配套区发展。鸿山遗址保护正在向鸿山历史文化公园拓展。礼社古村的名人故居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随着这些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二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大运河保存最完整、遗产点最多、利用最好的精华部分。包括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已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于2014年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审议表决。惠山古镇祠堂群文化景观作为我国唯一的宗族文化项目,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据文物部门估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可望在2015年或2016年列为国务院向联合国正式申报项目。
三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发利用工作开端良好。“南禅寺·清名桥街区”被评为“中国著名商业街”,数十家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集中签约入驻历史街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各类商家5000多户,年营业额逾50亿元。荣巷街区已完成招租面积1.8万平方米,签约商户29家,开业16家,正在装修并即将开业的有12家。惠山古街去年就有63家老字号店铺开始进驻营业,惠山庙会吸引了25万无锡市民驻足观看,“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被评为“中国人气最旺的节庆活动”之一。荡口古镇采用自主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南京嘉柏职业已全面进驻古镇,客户预约登记已有80多家。
四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旅游功能开发初显成效。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街区(镇、村)把保护修复与挖掘文化旅游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整体策划布局,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了无锡旅游的新亮点。“十一”黄金周期间,有1万多人乘船游览了清名桥古运河景区;50多万人游览了惠山古街,日均达5万多人。荡口古镇积极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旅游功能,计划明年“五一节”正式接待游客。

二、当前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视察调研中,大家用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我市打造“四个无锡”的要求,审视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致认为,虽然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修复工作进展不平衡。清名桥等街区不仅基本完成了修复工作,开发利用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而有些街区的修复工作,则由于房屋拆迁和资金原因进展相对较慢。如小娄巷街区由于拆迁工作中遇到困难,进展相对迟缓。惠山祠堂群修复工作先后投入近40个亿,都是由北塘区政府筹措的,根据上级新的政策要求,已经不能按照原有办法筹措资金,致使该项目的修复工作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是对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展示不够。从各个历史街区(镇、村)修复情况看,核心保护区的硬件建设都已经基本到位,且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镇、村)的建筑都比较有品位,但对历史文化项目内涵的挖掘还很不够,定位不准确,不知道每个街区(镇、村)究竟应该反映与体现什么文化思想,加上宣传不够等原因,致使这些投入很多经费精心打造、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项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却不够高。
三是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运行管理体制及制度还没建立完善。惠山祠堂群景观文化修复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牵涉到文化部门、园林部门和北塘区政府等多个方面,目前还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必将影响到各种资源的整合、日后的运行管理和申遗工作。鸿山文化公园的开发,同样涉及到新区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鸿山湿地公园等方面,目前也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又如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作基本完成,但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目前还是由滨湖区建设局负责建设修复工作的投资公司在负责,荣毅仁纪念馆目前的讲解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也还是临时聘用的,没有按照纪念馆的管理模式,设立事业单位来负责。
四是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修复保护工作考虑较多,对开发利用工作研究不够,对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镇、村)的特色缺乏准确的把握,以致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或长时间空置,或各项功能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据了解,五个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大都靠土地置换来平衡。但由于这些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资金平衡也出现严重问题,有的街区甚至陷入了财务困境。这些问题与困难必须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

三、对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四个无锡”,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要求,对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坚持把修复保护和管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务必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修复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继续搞好修复保护的同时,如何管理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其次,我市各地在抢救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基本修复,到了应该和可以产出效益、发挥作用的阶段。如果不重视加强管理与开发利用,今后修复保护工作的资金保障可能难以为继。第三,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是相互促进的。修复保护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修复保护工作。为此,各级领导和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是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抢救修复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从而,把抢救修复和管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重视做好抢救修复工作的同时,加强对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把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切实促进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加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工作。一些修复保护工作进展相对缓慢的地方,要着力解决好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工作进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修复保护工作的步伐。建议在房屋拆迁上遇到困难的地方,要转换思路,可以尝试由政府提要求、给贷款,由原住民按统一规划进行修缮的办法,解决拆迁困难,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进程。建议筹措资金有困难的地方,要拓宽思路,可以采用多元投资和加快开发利用等办法,减轻资金紧张的压力,加快推进步伐。
3.进一步理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议市政府与各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街区(镇、村)和鸿山遗址公园的管理体制进行一次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文化资源分布与各方面职能情况,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凡有多头管理情况的,或合并成一个单位统一管理,或明确其中一家牵头主管,其他方面配合;负责建设任务的部门完成建设任务后,应及时转换成日常管理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格局。具体来说,对鸿山文化公园项目,建议整合湿地公园、博物馆、生态农庄、休闲旅游等部门,组建鸿山遗址公园管理机构,对公园建设开发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惠山古镇项目,鉴于目前文广新局、北塘区和市各管其中一块工作的情况,建议市政府要尽早研究方案,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为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提供组织保证。鉴于荣巷街区建设已基本完成,建议在管理部门的设置上,由建设部门逐步转换成日常管理部门,荣毅仁纪念馆建立区属事业单位进行常态化管理。同时,所有历史文化遗产项目要健全管理制度,保证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集中全市力量推进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惠山祠堂群已于年前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备案。市人大常委会拟作出《关于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的决定》。建议市政府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北塘区政府,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申遗工作。着力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申遗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聘请专家,完善惠山祠堂群建设保护规划;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解决修缮保护、内涵挖掘、业态布局、工程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重点祠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掘惠山祠堂群的文化内涵;组织国家级专家给相关人员授课,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运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惠山祠堂群申遗的意义和优势,提升申遗的知晓度和支持率。
5.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镇、村)的内涵,搞好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较多、层次较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今后,各级各地要把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摆上重要日程,在加强抢救修复的同时,加大开发利用的研究,正确定位历史文化街区(镇、村)的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作用。一是发挥文化教育的功能。利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与展示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人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发挥旅游功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把其打造成为新的旅游亮点,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发挥惠民功能。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造成供老百姓投资经营、休闲观光、健身购物、丰富精神生活的首选之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