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于伶
时间:2014-11-21 16:5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于伶(1907-1997),原名任锡圭,字禹成,笔名尤兢、叶富根等,江苏宜兴人。早年,就读苏州草桥中学,1926年赴苏州第一师范求学,并参加了苏州学生的话剧演出,由此开始了戏剧活动。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组织秘书,并筹建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以戏剧、文学活动的方式,展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1933年初,转至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戏剧界救亡协会负责人。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协会第一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伶是我国著名剧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从1932年起,他先后写了40多个独幕、多幕剧和电影剧本。主要剧作有《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等,均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他创作的话剧《七月流火》和与人合编的《聂耳》拍成电影后,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革命戏剧拓荒者”和“革命电影事业奠基人”。□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