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优化土壤,让占比99%的企业群蓬勃生长
时间:2015-06-3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中小企业,无锡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数量占全市企业的99%以上。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企业群体提供的税收占五成以上,就业岗位占七成以上,GDP占六成以上。环境是企业生长的“土壤”,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段,需要的养分不同。眼下这一企业群体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市人大常委会近日组织了专题视察活动与多场企业家座谈会,了解中小企业的所思所需,了解《无锡市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条例》的实施情况,希冀由此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政府办实事:“转贷资金”点赞最多
中小企业中不少是“草根企业”,视察的路线正是从一家草根企业开始——先导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有意思的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王燕清自命为“船长”,是干了十四年设备管理员的中专生,因为经济窘迫才下海的,如今企业已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的目标已瞄准4.0智能工厂。视察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建华专门询问了一线操作工人的收入:6000元的月薪。企业主曾经结婚时买不起戒指,而此刻通过创业已能提供月薪六千元的一线岗位——中小企业的能量从中可见一斑。
他们发挥的能量,与这个时代城市赋予的环境有关。市政府专门制订《关于贯彻〈无锡市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条例〉的实施意见》,密集出台了一批政策性文件,仅市财政就新出台和续用30多个有关文件。2014年市本级配置扶持资金超过13亿元,江阴配置1.25亿元,宜兴2亿元,惠山在区本级配置1亿元的基础上,各镇、街道、开发区也设立相应配套资金。
视察和座谈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设立转贷应急资金,这一融资难融资贵的缓解之举。参加视察当天座谈的几位企业家均表示,转贷应急资金确实解了燃眉之急,“周边很多企业都尝过这种焦虑,目前这种举措确实是办了件实事。”据了解,2014年转贷应急资金共为891家中小微企业办理1244笔业务,最大一笔5000万元,最小一笔30万元,至今没有发生一笔转贷业务呆、坏账。
企业有想法:“减负解困”再多给力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企业要增加“抗压能力”,亟待新的支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多次座谈会中,企业有话要说:优化环境的实效还需提升,破解难题的力度还需加大。
首当其冲的是,政策享受面不广。问卷调查反映,有35.23%的企业未享受过优惠政策,原因主要是“根本不了解政策信息”、“手续繁锁,成本高,成功率低”、“政策明确具体,但落实不到位”。有些企业家认为,部分优惠政策“前后一公里”都有待进一步打通,“扶持政策缺乏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细分与对接”,与此同时部分新老政策衔接的脱节,政策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愿望。
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调研显示,融资上,“贷款难”与“难贷款”交织在一起,借贷双方难以有效对接。用地上,资源紧张与闲置并存。一方面,由于规划限制和用地性质改变,已承诺的用地指标落实不了,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项目支撑,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减少。用工上,“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短缺,而就业困难人员一般都难以适应新岗位要求,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代表提建议:“路线图表”尽快设计
当前无锡正处于负重爬坡的阶段,如何夯实中小企业这一发展基础,为占比巨大的企业群提供养分适宜的“优质土壤”?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集合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契机,从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结构和全市“一盘棋”的高度,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经济规律和契合无锡实际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中小企业转型进程的速度需内外因合力发展。从外因上看,代表建议集中在几方面:多渠道缓解融资困难、多方式应对用地问题、多举措推动招才引智。从内因上看,则建议在激发企业内在动力上下功夫:激发企业的自强意识,坚定“我要发展”的信心;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自觉“革命”,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调整产品结构、实施技术改造、深化内部改革的动力,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陈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