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常态化,今年将旧住宅区改造摆上询问桌面

专题询问“老新村”,切中民生要害

时间:2015-08-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一屋一瓦总关情。

        今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就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应答。旧住宅区整治改造,是从1997年就开始的老新村改造,历时多年、涉面甚广、关心者众。把这样的议题,摆上今年的专题询问台面,可谓切中民生要害。这也是本届人大开展的第三次专题询问,意味着这一监督方式步入常态化通道。民生议题已然成为询问的“指南针”,指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现场:“十三个回合”为民所问

        “居民群众对增加停车位、增设门卫及老年活动场所等必需的配套设施要求比较强烈,而这些实际需求与现实条件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请问市规划部门,你们对解决这类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

        “从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有些地区反映,目前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工作量大、环节也比较多。请问市财政部门在规范管理、优化流程和资金拨付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做法?”……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的问题,为民所问、个个直接。事实上,专题询问之前,主持人就开宗明义:今天的提问与回答全都不说客套话,不说成绩,直奔主题、只抓要害。委员代表们的准备极其充分,有的代表直接拿出了居民满意度调查报告,只问:还存在的“不满意之处”怎么解决?有的代表带来的是父母所在旧住宅区的话题,老年人行动不便,愿意自费装电梯,住建部门能否给予政策、技术上的支持?

        你问我答的“十三个回合”之间,充分表达了委员代表们的关切之情、对政府工作的助力之意。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应答也是正视问题,诚恳应答。“议题把握得准、互动氛围浓、询问成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建华说,询问现场询答真切,互动坦诚,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作风。

        调研:“零距离”观察民之所需

        问得直接、答不含糊,源于一次次“零距离”的调研,了解真实的民之所需。

        8月的专题询问,早在年初就开始准备。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经过实地调研后拿出了一份实笃笃的报告。调研报告指出:我市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工作开展较早,自1997年至今,共计完成了19批旧住宅区的整治改造工程,涉及旧住宅区150个、建筑面积1905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近130万人,较好地改善了旧住宅区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今年的改造总量在327万平方米。

        成绩的数据来自于台帐,而提出的问题是委员代表们用脚实地踏看老新村而来。与居民、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促成了调研报告里的“问题篇章”:“繁”——走程序费劲费时非人力;“慢”——大半时间耗在前期的准备工作,真正进场时间显急促;“缺”——停车位、消火栓都要增加、改进等等。

        老新村改造涉及面广,安居话题岂是十几个问题就能阐述完整?选择“问哪些”原则是,哪些是民生之所必需,所急需。为此,调研报告把问题集中在这些方面,建议政府及职能部门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审批环节、启动滞后、资金承担,以及在项目设置、工程质量、群众参与、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后续:获得感成履职“指南针”

        专题询问,重音并不在问的现场,而是问的后续。

        询问之后,市政府下阶段推动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工作重点已经划定。据了解,在加快推进旧住宅区整治改造步伐和加强工程监管的同时,市相关部门将对在专题询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督促落实整改。其中,对于本次专题询问重点问题之一的旧住宅区长效管理工作,将尽快起草相关指导意见,出台长效管理的考核补贴政策。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确保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这次专题询问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步进行,在调研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已把部分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一些问题得到解决或完善了政策措施,实现“未问先改”,及时回应了群众期待。

        保障改善民生是人大履职重点,也成为监督发力的“指南针”。据悉,市人大常委会将紧紧抓住优化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发展、食药安全和安全生产、社区卫生服务、危旧房改造,包括旧住宅区老旧电梯维护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列入监督重点,推动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地实现成果分配公平、发展机会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好地夯实社会和谐的民生根基。(陈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