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就全市法院执行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全方位联动:破解“执行难”维护公平正义

时间:2015-10-3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法院执行工作,事关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然而,“执行难”是多年来社会广泛关注、当事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9月中旬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姚建华主任、王立人副主任和党组成员马志相率市人大内务司法工委、部分市人大代表就全市法院执行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门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

        调研和审议建立在实地踏看基础之上,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不仅察看了市中级法院、锡山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还与市中级法院、各基层法院、市检察院和部分基层检察院、市有关部门,以及部分拍卖公司、律师代表等进行座谈。

法院执行紧扣“公正与效率”

        法院执行的压力首先表现在案件数量上。

        来自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2014年,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36187件,其中新收案件29627件,申请执行标的总额285.12亿元,执结案件27091件,执行到位标的54.82亿元;2015年1—9月,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33236件,其中新收案件24140件,申请执行标的总额220.12亿元,执结案件18961件,执行到位标的111.09亿元。从受理执行案件的类型来看,2014年至2015年9月,全市法院新收财产刑执行案件509件,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302件,各类仲裁裁决执行案件1151件,公证债权文书执行案件1095件,行政非诉审查执行485件,民商事执行案件50225件。

        案件多,怎么办?据介绍,执行紧扣“公平与效率”主题,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保障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积极采取依法、有力、有效的执行措施。通过全市两级法院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建立网络执行查控、执行信息共享、执行快速反应“三位一体”的执行工作平台,加强对拒执行为人的信用惩戒,并推行执行过程全记录、有效推进司法网拍等举措,执行效率和公信力逐步攀升。

“执行难”内含多重因素

        “执行难问题的出现,是有多重因素的。”全程参与此次调研的市人大内务司法工委负责人这样说。

        首先是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制约法院执行工作效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社会交易风险因素日趋复杂、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共建参与程度不高。一组数据就能有所感悟:目前全市法院还有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规避执行、无财产可供执行、矛盾冲突激烈等其他类型的执行困难案件5892件,涉案标的总额达15.3亿元。

        存在的因素还包括:执行联动机制运行还不够顺畅。执行联动机制在具体落实方面,由于受条线划分、部门利益、信息交流平台不对称等因素影响,联而不动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执行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还不够精细,财产刑存在多头执行和执结率不高现象、行政非诉执行的执行效率还不高、立审执之间的协作配合还不够有力、执行当事人权益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现象是,执行队伍力量建设和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目前执行人员人均肩负新旧执行案件超过400件,45岁以上超过60%,青年干警偏少,未来面临结构性断层问题。

构筑社会化执行的大格局

        “法院要把执行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执行难’。”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法院执行工作时指出,加强执行工作,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维护法律权威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格局。

        联动机制是关键词,对失信行为亮出更锋利的剑。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提出,健全和深化网络查询机制,相关部门要加紧建立和完善相关“点对点”查询机制,同时加强对拒执罪的协同打击力,特别要加紧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市政府及市有关工作部门要以《无锡市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制定、颁布、施行为契机,加紧健全我市社会征信体系,加快形成包括失信被执行人在内的信用记录不良单位和人员在招投标、融资、享受工商税收等政策优惠、获得社会荣誉性表彰等方面的限制性机制,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用惩戒机制,进一步提高失信代价。

        信息化是效率提升的核心,用新技术提升公信力。市中级法院要加快建立上下一体、指挥有力、协作顺畅的执行指挥系统。与之配套的是进一步推进执行工作全流程信息化建设,提升执行财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胡桃)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