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无锡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略忆我国开发区人大工作20年探索中的几件事

黄胜平

时间:2024-09-10 09:5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在人大制度70年实践长河中,开发区人大工作虽然只有20余年的探索历程,却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难忘往事和历史启发。笔者作为开发区人大工作与理论的最早探索者、见证者和研究者之一,在此略述几件往事与大家分享。

  一、“茶话会”岂能替代人大议事

  2004年4月,我从无锡市社科联主席岗位调任新区工作,任无锡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按照领导班子的工作分工,我还分管人大、政协工作。无锡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时有全国、省、市、区、乡镇五级人大代表近200名,这是开发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认为,人大代表既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那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权,而在开发区要让代表履职行权,一年下来至少应该系统地听取和审议一次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报告和法院、检察院以及人大工作的报告。基于此,2004年11月的一天,我找到了新区党工委时任主要领导,提议在年底市和市(县)区召开“两会”前,由管委会向开发区全体人大代表报告一次工作,听取代表们对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那位主要领导沉思了一下说:“黄书记,你这个提议很好,但我们是高新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茶话会的形式来代替一下……”实事求是地看,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下,我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只好作罢。然而,心里总感到不是一个味!

  我在新区党工委分管人大工作期间,一直有个想法,试图参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做法,每年年底把新区的代表们组织起来,由管委会向代表们通报工作,并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充分地发挥代表作用。然而,这样的构想一直难以落地,反而被“茶话会”的形式取而代之了。新区的人大代表虽然产生于邻区行政区人大组织,但他们切切实实生活在新区,他们希望能系统了解新区的改革发展情况,也希望了解新区的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

  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新区按照上年惯例又要搞“茶话会”了。只有民间社交功能的茶话会与人民代表议事行权岂能混为一谈?当时,我听着相关领导客套话再也坐不住了,会上,我即席发言,提出“要以开发区精神积极探讨开发区人大代表履职方式”,并顾不得得罪人说,“我们下次恐怕不能再搞这样的茶话会了,而应该找一个以合适的代表会议方式进行议事!”同时,我又一次暗暗地下决心要好好研究新区的人大工作。不久,无锡市召开“两会”,我作为区分管领导,同时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会议期间联络了13名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会上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无锡市委应当加强无锡新区人大政协工作的建议》,被市政协列为第2号提案,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虽然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开发区人大代表履职的突破口——先后成立无锡新区人大工作联络委员会、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直到2016年“区政合一”中成立新吴区(高新区)人大常委会,从而真正解决了开发区人大履职行权的问题。

  二、“两准制度”的试验

  2011年,无锡新区人大工委成立后,如何有一番新的作为呢?

  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开发区当然不能例外。我想,在现有宪法法律框架下,我应当依托新区人大工委这一平台,对新区人大工作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创新。我将其中的主要探索创新之举概括为“两准制度”。所谓“两准”,就是在新区尝试建立“准人大常委会”和“准人代会”制度。

  2011年年初,经新区党工委同意,我主持的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下发了新年度的第一份文件,全文是《关于成立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议事机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根据上级人大工作要求,为了加强开发区人大工作,我们经市区人大代表和基层人大组织推选,并经区人大工委批准,产生了13位日常议事代表,组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议事机构。(人员名单略)这里姑且不论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派出机构的新区工作委员会有没有决定权,就其决定的内容而言也有诸多不成熟地方。实事求是而言,当时这种议事机构的设立只是权宜之计。好在推选出来的这13名委员其身份都是人大代表,具有法定的权力,把这些代表组织起来进行议事也无不妥。因此,我把这种议事机构当作新区的“准人大常委会”。新区人大议事机构产生后,我带着大家围绕新区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改善环境、民生实事以及吴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切实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那么,什么是“准人代会”呢?相对于“准人大常委会”,“准人代会”要好理解,也好接受。

  这里面有个借势问题。我借的是什么势?我借了当时人代会的势。按惯例,地方每年召开“两会”的时候,新区区域内的人大代表会参加邻区的人代会,我就利用邻区行政区召开人代会的间隙,把新区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让新区的“一府两院”向代表们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同时新区人大工委向代表们通报人大工作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这一招果然灵验,因为一年一次的人代会是庄重而神圣的,在人代会期间再开个套会自然也不敢马虎,这就有效改变了在春节之前把代表召集起来开个“茶话会”的简单做法,而新区区域内的人大代表也多多少少地找到了参加“人代会”当主人的感觉。有关人士说我出了“一张巧牌”。

  从2011年起,新吴区人大工委每年借“两会”的召开,专门召开以区人大代表为主、省市人大代表参与的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听取和审议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报告和区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人大工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来看,这是全国最早的开发区人大工作联席会议,由于开发区代表联席会议符合人大集体行权的规定和要求,因而可以看作是在开发区不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下,开发区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一个突破,是迄今为止最为符合人大性质和最易操作的一个开发区人大会议制度。

  三、“撤乡建街”后“有人民无代表”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000年前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国不少地区的乡镇改为街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最基层的一级乡镇人民政权——乡镇人大主席团被撤销,乡镇原有的人大代表的职务自然终止。2004年,无锡新区旺庄、江溪、硕放、梅村、鸿山、新安6个乡镇改为街道后100多名人大代表职务自然终止,全区人大资源陡然减少,一度出现了街道“有人民而无代表”的尴尬局面。对此我没有沮丧和畏缩,而是通过反复调研,听取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筹建了一支开发区人大联络员队伍,并形成了开发区人大联络员工作制度。我组织各街道人大工委在原有乡镇人大代表中,挑选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好、履职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街道人大联络员,以联络员的身份继续参与人大工作。这些遴选出来的人大联络员都具有丰富的履职经验,他们虽因撤乡建街卸去了代表职务,但仍继续发挥着除代表法定职权以外的积极作用。此外,我还针对全区科技园区和部分社区中存在的无人大代表、无人大工作、无人大活动、无人大制度、无人大声音的“五无”现象,挑选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军人物,把他们聘为区人大联络员,使区和街道两级人大联络员达到了120余名。这些联络员作为新区区域内人大代表的延伸和补充,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准人大代表”,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定期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较好地发挥了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人民代表报》在2011年6月7日刊发专文推广了这一做法。

  当年,在我主持无锡新区人大工作时所尝试建立的“准人代会”、“准人大常委会”和联络员制度即“两准一联”的做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准人大常委会”可以视为无锡市人大设立开区委员会的一个前奏,而“准人代会”则可以视作无锡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指导建立的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的一个先行试验。那么,人大联络员队伍呢?更可以当成时下正普遍推行的乡镇改街道后实行的街道议政代表会的一个前期探索。

  (作者系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委原主任,现为无锡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咨询专家、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会长)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