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

挺膺担当扛重任 画“农”点睛促振兴

——宜兴市湖㳇镇人大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时间:2024-11-29 15:4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论述,要求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宜兴市湖㳇镇人大较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党委意图转化为全镇人民意志,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和功效高度,以“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挖掘乡村振兴潜力、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为履职切入点,在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民俗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方面发挥助推作用,有效实践“人大+代表+农文旅”的履职路径,赋能乡村振兴向“新”而行,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破题起势,积厚成势,形成优势。

  人大为农文旅融合发展“聚势赋能”

  镇党委采纳人大建议,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多规合一,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湖㳇镇总体规划》修编、生态红线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以及乡村振兴规划等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相结合,制定《湖㳇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由镇人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决议”,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对千年古街区、古村落修缮装饰项目,经镇人代会票决纳入民生项目,按照《办法》规定,遵循安全性、真实性、合法性原则修旧如旧,再现历史风貌。对于湖㳇镇旧物收藏馆建设项目也作为代表票决项目,要求符合建设规划,与整体建筑群不违和,把它打造成一座民俗宝库。在“家站点”接待选民时,镇人大提议大家扩大宣传,要尽量多收集一些前辈使用过的“老物件”,让它“活”起来。通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唤醒尘封的记忆,也可使人感受岁月悠长的农耕文明和历史痕迹,记住乡愁。通过人代会“决定”的依法保护,使古民居、古祠堂、古桥等历史遗存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守住湖㳇文化的“筋骨肉”,传承湖㳇的“精气神”。

  人大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出好点子”

  湖㳇镇地处国家级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是名副其实的“太湖第一源”,宜兴紫砂壶发源地,宜兴“唐贡茶”“阳羡茶”主产区,苏东坡寓居地和“竹符换水”史实发生地。湖㳇镇拥有11万亩翠竹、茶园等林地资源,坐落着雅达·阳羡溪山、阳羡美庐、宜兴竹海风景区、陶祖圣境、张公洞、灵谷洞、玉女潭、阳羡湖、磬山崇恩寺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旅游景区景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湖㳇镇人大运用调查研究的法宝,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调研线路、调研对象、调研课题,依托“家站点”将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分组分片区,通过实地走访、倾听民意、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优势研判、原因剖析、研究对策,做足“绣花功夫”,全面掌握湖㳇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使专题调研成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还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到浙江等地考察调研,拓宽视野,启发思路,借鉴经验。经过充分调研后认为,湖㳇镇虽然经历了关停矿山开采,淘汰落后产业的阵痛。但是,湖㳇是山区集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不能“渴死在泉水旁”,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经过反复推敲,三易其稿,最终形成《关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建议》,提出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振兴,拓宽富民渠道的建议,供镇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在推进过程中持续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献计支招,出好“金点子”。

  人大为农文旅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镇党委根据人大建议,制定加快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民宿+新业态发展,支持线上宣传,强化金融扶持,为农文旅创业提供政策支撑。运用“民主评议”监督手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下企视察、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面对面、背对背”方式,推动各成员单位更好地改进工作,优化服务,提高效率。镇人大开展“三进三访”暖心行动,深入企业走访交流,精准“把脉”问需求,为企业纾困解难。通过创新金融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流程、优化项目服务等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湖㳇镇人大围绕党委提出的“建设全域新风景,打造最美新湖㳇”的目标开展督查,通过打造“最干净城市”和“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推动张灵慕线沿线、汤省公路、东岭公路等主干道路和网红永红涧、洑西涧等环境优化提升。发挥代表“啄木鸟”精神,消除环境卫生“盲点”和“死角”,确保环境整治横到边,竖到底,为农文旅融合发展营造“安舒美洁”全域环境。通过“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最美+”等各类创建,推动乡村颜值的“华丽转身”。通过建议督办,重新开辟景区旅游专线,延伸旅游“直通车”线路站点,进一步方便游客。搭建“湖㳇镇数字乡村平台”,组建“深氧萤火社”“深氧早课堂”志愿服务队,更好地服务于农文旅融合发展。

  湖㳇镇人大办公室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