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人大:代表履职“三座桥” 共绘民生“同心圆”
时间:2025-07-31 14:3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基层人大代表是连接党心民意的“神经末梢”,更是破解民生难题的“一线尖兵”。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春阳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架桥”思维为引领,创新构建“政策宣讲桥、民意汇聚桥、服务赋能桥”三位一体履职体系,推动人大代表从“会场”走向“现场”,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实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人大动能”。
一、架好政策宣讲桥:打通政民互通“主动脉”
政策落地的关键是群众认知的有效性。春阳社区以“政策通俗化、传播精准化、覆盖全面化”为目标,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政网络。线上端,政策入网。依托居民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建立“政策解读”专栏,将教育补贴、医保报销等高频政策转化为图文等通俗化内容,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线下端,服务落地。构建“固定阵地+流动服务”双轨模式,通过每月“政策宣讲会”“爱邻服务日”集中宣传、楼栋便民手册发放等形式,覆盖老年群体、特殊家庭等信息获取弱势人群。同步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入户宣政”行动,针对个性化政策需求提供“一对一”解读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政策宣讲会”2场,“爱邻服务日”5场,发放传单500余份,转发相关微信推送100余次,覆盖约80%的社区居民,帮助20余位特殊群体了解相关政策。这一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多维度的传播策略,实现了政策知晓率从“覆盖”到“深入”的跃升,为政策红利释放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固牢民意汇聚桥:激活基层民主“微细胞”
民意收集与转化是基层治理的核心环节。春阳社区坚持“全场景收集、全流程转化、全周期跟踪”原则,构建“多渠道纳言——专业化研判——闭环式督办”的民意处理机制。收集端,广纳贤言。创建“金乡邻议事会”社群,拓展居民反馈渠道,增强“132找代表”活动的居民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形成“步行可达、指尖可触”的民意表达网络,确保群众诉求“随时可提、随地可传”。今年以来,已开展找代表活动3场、居民“金乡邻议事会”1场,收集居民意见10余条。转化端,精研善策。对收集到的民意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清单,并同步提交至街道人大工委,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居民关切的春阳路拥堵、辖区公交不便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跟踪端,督效践诺。建立“挂号销号”管理机制,通过“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结果清单”的动态更新,实现民意处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推动6条居民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这一机制将民主实践嵌入日常治理,既提升了群众参与感,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精准支撑。
三、拓宽服务赋能桥:提升民生保障“纵深度”
民生服务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春阳社区以“问题导向、协同联动、长效监督”为抓手,推动人大监督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问题发现,清单明责。围绕教育、养老、环境等群众关切领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调研,建立“民生问题清单”。协同解决,靶向施策。联合街道、职能部门、社区物业等多方主体,制定“一事一策”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长效监督,闭环督效。实行“回头看”评估机制,对已解决问题开展成效复核,对未完成事项持续跟踪督办,确保服务成果“不反弹、能持久”。这一体系通过“调研——协同——监督”的闭环管理,将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转化为具体的民生改善行动,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从政策宣讲的“声入人心”到民意汇聚的“事无巨细”,再到服务赋能的“久久为功”。春阳社区人大代表们以“桥”为媒,在党心与民意之间架起连心桥、铺就幸福路。这座由“政策桥、民意桥、服务桥”构成的民生通途,既让群众真切触摸到民主的温度,更绘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展望未来,新吴区人大江溪街道工委将持续深化代表履职体系建设,让更多人大代表成为政策的“翻译者”、民意的“传声筒”、民生的“守护者”,为打造幸福江溪贡献更多人大力量。(新吴区人大江溪街道工委朱宏博李凤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