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连民心 边角地变幸福园
时间:2025-09-30 11:2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梁溪区扬名街道芦西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微实事”,倾听群众“心里话”,搭建民意“连心桥”,在实践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成功推动将闲置边角空间改造为精致实用的“口袋公园”,同步建成规范的非机动车停车棚,使“民生难点”变为“幸福亮点”,谱写了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实干惠民的生动篇章。
植根群众,精准把脉民生需求
芦庄五区诸家桥路侧,紧邻小区居民楼,道路围墙与居民楼外墙间隔形成了一块闲置边角空间。周边还分布着多处卫生死角,杂物乱弃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这些区域长期荒芜,杂草肆意疯长,车辆随意停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空间资源,也影响了社区的整体环境面貌和居民生活品质。同时,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加之小区部分单元门口因污水井盖等设施限制,无法硬化地面停车,导致原有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严重不足,由此衍生出的“停车乱、管理难”问题日益突显,居民对此反映强烈,改造意愿迫切。
芦西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将该老新村的改造需求列为重点履职议题。驻站代表黄芳依托“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服务日”等平台,采取“走进家门听”、“召开座谈会议”、“现场实地看”等多种方式,与居民群众、社区干部、物业公司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仔细聆听记录居民对增加休闲活动场地、改善环境卫生、解决非机动车停放和充电难题的具体诉求和想法。通过细致的调研,代表将分散的民意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建议,正式提出了“关于综合利用社区边角空间,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及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的代表建议,为改造工程按下了启动键。
集思广益,汇聚众智优化方案
黄芳代表的建议迅速得到社区及旧改设计、施工方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升级计划。为确保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符合民需,黄芳代表全程深度参与方案的设计与优化过程,搭建起居民与社区、设计单位、施工方之间的“连心桥”。方案公开征集意见。初步设计方案形成后,黄芳督促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方在小区内进行公示,并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宣传栏公告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再次主动征集居民意见。有的老年居民希望增加休息座椅和适老步道;有的年轻家长建议融入儿童友好型设施;有住户对停车棚的选址、规模、充电桩配置和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关切。协同研讨优化方案。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黄芳代表积极组织由设计单位、社区负责人、居民代表以及物业公司参加的讨论会。会上,各方就公园功能布局、绿化景观设计、停车棚安全性、充电设施标准、后续管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反复磋商。黄芳代表居中协调,确保各方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推动形成共识方案。经过多轮民意征集、多部门协同研讨与设计单位优化,改造方案不断完善升级:公园设计增加了“烟火芦庄、乐趣生活”主题的文化廊架、更多休憩设施、健身路径以及更丰富的草本花卉;停车棚选址进行了微调,在保障居民日常使用便利性的同时,确保车辆停放不影响小区交通与应急通行。同时明确,待旧改施工结束后,由物业公司负责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统一安装智能充电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与管理责任。最终方案凝聚了各方共识,体现了多数居民的意愿,为项目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也提升了居民对项目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成果共享,民主实践绽放幸福花
在驻站代表和居民群众的监督推动下,改造工程高质量完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华丽转身。“边角地”蜕变为“打卡地”。昔日450平方米的脏乱边角地与卫生死角,如今已变成四季有绿、功能齐全的线型一体化“口袋公园”。雅致的木质长廊,配备舒适座椅,成为邻里交流的“会客厅”;生动的科普园地,变身孩子们的“移动课堂”;精美的“烟火芦庄”主题文化廊架,记录社区温暖瞬间;错落有致的绿植花坛,构筑起清新宜人的“绿色氧吧”。这些匠心设计,让居民群众多年来“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遇见美”的幸福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不仅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深度回应,更是对“微幸福”理念的生动诠释。“停车难”转化为“有序停”。芦庄五区增设了13处停车棚,提供230个停车位,有效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同时,芦庄四区也同步增设了9处停车棚,安装公共充电桩,满足充电需求。新建成的非机动车棚整洁美观、标识清晰,居民的“微心愿”如约点亮。这些家门口的小改变、小更新,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一致获得居民的好评点赞。
老旧小区改造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下阶段,芦西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将继续深化履职实践,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推动更多民生“关键小事”得到有效解决,让民主实践在基层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梁溪区人大扬名街道工委 宋印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