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区

汇聚民声 深耕文脉 滋养乡魂:东港镇人大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9-30 11:2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文化是乡村的根脉与灵魂,是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动力。锡山区东港镇人大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将代表履职的“根系”深扎乡土,将人大的监督推力精准注入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东港路径”,不仅让文化设施“建起来”、历史遗产“活起来”、乡土民俗“传下来”、红色基因“热起来”、阅读风尚“兴起来”,更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如何让沉睡的乡土文脉焕发新生,为乡村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锡山区东港镇人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交出了一份饱含情怀与智慧的答卷。普惠共享的文化空间拔地而起,沉睡的历史遗产重焕光彩,鲜活的民俗技艺薪火相传,激昂的红色基因赓续涌动,馥郁的书香浸润千家万户——东港镇人大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扎实举措,生动诠释了文化如何真正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让文化的甘泉深深浸润东港乡野,滋养着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普惠共享,文化设施筑根基

  “现在居住环境是好了,可孩子们放了学就抱着手机,真怕眼睛看坏了,心也玩野了!”2022年,面对拆迁安置户李老伯的忧心忡忡,唐丽红、严明等镇代表在走访中深感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痛点。类似的呼声在代表联络站不断汇集。代表们意识到,没有便捷、优质的文化空间,乡村文化振兴就是无本之木。他们将群众对文化建设供给的期盼凝练成《关于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提交给东港镇人大。

  东港镇人大着力推动,从2023年起连续3年把“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并顺利通过。短短三年,“2中心+5书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拔地而起。2024年秋,港下片区居民翘首以盼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落成开放。看着孙子在窗明几净的城市书房里专注阅读,在舒适的阅览区参加东港镇儿童诗集阅读分享会,李老伯脸上乐开了花:“这下好了,孩子有地方去,学知识、交朋友,比闷在家里强百倍!”

  在人大持续建议和代表示范引领下,“书香东港”蔚然成风。怀仁社区农家书屋里,钱鹏程、孙丽珠等代表与居民共品书香,该书屋荣获“国字号”先进和省级五星示范称号,实至名归;镇里设置的“喜马拉雅”朗读亭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农民读书节”让书香飘进田间地头;名家讲座、科普手工课堂精彩纷呈;代表联系点与书房融合的创新实践,如“悦读悦知”分享会,更让民主议事浸润着书香。同时,普法公园、消防公园、国学苑、道德文明园点缀乡间,2025年投入700多万的黄土塘红色文化中心也即将开馆。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孩子们成长的“第二课堂”,代表联系群众的新阵地,真正把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美一公里”。

  守护活化,历史遗产续根脉

  “这条老街,当年多热闹啊!船来船往,店铺林立…现在破败成这样,老祖宗的东西快没了!”在陈市村几乎被遗忘的陈墅老街上,孙老太拉着镇代表乔暄、孙歇的手,诉说着老街的沧桑,眼神里满是惋惜与期盼。代表们深受触动,这些古街、祠堂、故居,承载着乡愁记忆,是乡村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绝不能任其湮没。他们立即将修复陈墅老街、姚家祠堂、务本堂的建议提交东港镇人大。

  东港镇人大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组织区镇代表对全镇文化遗产“家底”进行专项视察, 2023年到2025年期间,3次听取政府关于保护性修复情况的专题汇报,紧盯修复方案与资金筹措,2次组织区、镇代表深入姚家祠堂、务本堂、黄土塘老街等修复现场“把脉问诊”。如今,修缮一新的务本堂内,吴侬软语的评弹声悠扬回荡,沉睡的遗产重焕生机,老人们品着茶,听着曲,满脸惬意。孙老太抚摸着光洁的祠堂木柱,激动地对乔代表说:“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看到老街祠堂修得这么好!老祖宗的东西保住了,咱们村也有了自己的‘名片’!” 怀仁中学旧址、怀仁雅集等历史建筑的修复开放,更让东港的文化底蕴日益厚重。这些重获新生的历史地标,不仅是村民找回乡愁的“活字典”,更是吸引游客、发展文旅的“金招牌”,为乡村注入了不可复制的文化魅力。

  传承创新,民俗文化添活力

  “现在种地用机器了,年轻人连锄头都不认识!那些老手艺、老物件,再没人管,就真绝迹了!”港南村的王老伯向区人大代表、村书记华咏梅道出了深深的忧虑。华咏梅代表深感责任重大,农耕民俗是乡村最接地气的文化血脉,失传了,乡村就少了灵魂。她和张清、王正平等镇代表利用早晚时间走村串巷,挖掘整理港南村的农耕历史和老手艺。

  2023年,在东港镇人大支持和华咏梅、张清、王正平等代表的推动下,一座闲置建筑被精心改造为乡村农耕文化展示厅。犁耙、水车、织机……数百件老物件无声诉说着农耕智慧;皮皮糖等特色小吃的制作工艺也得以展示。“开馆那天,好多老人带着孙子孙女来,指着农具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王老伯成了义务讲解员,一脸自豪。

  代表们推动举办的农耕嘉年华、彩灯节、“舌尖上的家乡”市集等活动,更是引爆了乡村人气。港南村从默默无闻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唐丽红、严明等代表还积极为非遗传承奔走,在他们的助力下,黄土塘烧饼、皮皮糖、匾额楹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无锡市级非遗。市代表蒋建康作为黄土塘西瓜种植技艺传承人,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带动乡亲增收。这些被唤醒的民俗与技艺,不仅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是凝聚人心、留住乡愁的“黏合剂”,让乡村文化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赓续血脉,红色教育聚人心

  在庄严肃穆的黄土塘战斗纪念碑前,代表们敬献鲜花,聆听讲解,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代表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东港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但许多故事和遗址尘封已久。东港镇人大敏锐将其定位为精神富矿,把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作为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来抓,组织力量深入挖掘,确认了新四军指挥中心(张缪舍东向巷)、后方医院(张缪舍思前圩)等重要遗址,从2022年开始逐年投入300多万元修缮提升了黄土塘、港下战斗纪念碑、姚桐斌故居。镇代表严明常常在姚桐斌故居、纪念碑前、在修复的遗址旁,动情地为参观者讲述科学家精神及革命故事,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每次听孙代表讲阿珍嫂的故事,都忍不住掉眼泪,先辈们太不容易了!”一位老党员感慨道。东港镇人大组织协助编纂的《利剑出鞘》、编排的锡剧《阿珍嫂》(原型顾珍娣)和剧本《二月兰》(原型曹福妹夫妇)将英雄事迹搬上舞台、写进书本。《阿珍嫂》已巡演30多场,场场爆满。区代表包红英、镇代表夏洁等推动的“红色课堂”进校园,让革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累计接待超5万人次的参观学习,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乡土,成为凝聚人心、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李老伯忧心孩子无处可去,到港下书房书声琅琅;从孙老太叹息老街破败,到务本堂里笑语欢歌;从王老伯担心技艺失传,到民俗市集人头攒动;从尘封的红色记忆,到激荡人心的《阿珍嫂》……东港镇人大的文化赋能实践,是一条始于民需、行于民愿、终于民享的生动轨迹,不仅扮靓了乡村的“面子”,更做实了文明的“里子”,让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东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乡亲。

  当人大的制度优势与乡土的文化根脉深度融合,当代表履职的涓涓细流汇入乡村振兴的磅礴江河,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东港镇人大  辛柏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关闭窗口